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在新大陸科技集團工程實驗室與科研人員親切交談。(資料圖片)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靠什么來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一條真理。”1990年2月,習近平在《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一文里這么寫道。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道:“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
歷史的經驗證明,是黨帶領閩東人民取得了翻身解放,也只有黨才能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我們應當繼續加強黨的建設,突出地抓好思想建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
——習近平《擺脫貧困·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
在福建,習近平先后在寧德、福州擔任黨委一把手多年,如何加強黨的建設,是他始終關注的問題,也是著力探索的問題。其中,思想建設、班子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是他重要的抓手。
習近平到寧德上任,別的行李少得很,卻帶了幾大箱書。
到任見面會上,習近平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學習”。他說:“閩東是老區、革命根據地,我來這里工作,對我本身也是一個鼓舞,要好好向大家學習。”姚智梅說,當年謙虛好學的習近平給班子同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陳增光回憶說,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時,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學習,讀書學習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他特別喜歡看馬克思主義原著,看毛澤東、鄧小平的著作。“當年工作時,我經常到習近平的辦公室。辦公桌上,在一堆文件材料中經常能看到翻開的《鄧小平文選》”。
抓思想建設,習近平著重抓學習,高度重視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是一個顯著特點。
1990年5月,在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中,習近平不無感慨地說,馬列主義是我們觀察一切現象、處理一切問題的武器,特別是觀察一切社會現象、處理一切社會問題的武器。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領導干部,如果不努力學習馬列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如果不用馬列主義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要在革命斗爭中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增強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是不可能的。
1997年和2001年習近平分別發表了“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略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時代意義”兩篇學習馬列主義的論文。
“習近平外出開會和調研都帶著書,休息時一有空就拿出來潛心研讀,見到有新書、好書便立刻買下來讀。”陳增光向記者回憶道。
讓大家記憶猶新的是習近平“夜找書店”的故事。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到壽寧縣下黨鄉調研。下黨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習近平一行從縣城出發,沿崎嶇山路步行2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晚飯后,他們又步行回來,到住處已是晚上10點多。大家不僅疲憊不堪,而且腳上都磨出了血泡,匆匆處理一下,都趕緊回房休息了。處理完腳上的血泡后,習近平思考著白天調研的收獲,竟然毫無睡意。他問地委隨行人員:“知不知道哪里有書店?”大家都回答不清楚。于是,他決定自己到街上找找。
深夜的壽寧街頭,一片寂靜,空空蕩蕩,偶有行人經過。習近平一路走,一路問,終于找到了一家書店。他很高興,走進書店,看了又看,找到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趕緊買下來,回到賓館細細品讀。
多次陪同習近平調研的連德仁在日記中記載:每次習書記來壽寧,晚飯后必到街上逛書店,而且是認認真真看,不是簡單地逛一逛就走了。
讓連德仁印象更深的是,習近平第一次到壽寧調研,就要求縣里把《壽寧縣志》找出來認真閱讀。這還不夠,他又請人找來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任壽寧知縣期間寫的《壽寧待志》。采用第一人稱寫就的《壽寧待志》,既是有地方色彩的志書,又是馮夢龍在任四年的總結。習近平邊看邊點頭,對提倡男女平等和“無訟”理念的馮夢龍倍加贊賞。
1988年8月10日,習近平到霞浦縣調研工業。晚上,他看完《霞浦縣志》,又點名要看清代李拔編撰的《福寧府志》。工作人員找到后,他高興地說:“今晚可以輕松地過了。”
有一次,與習近平一同調研的陳增光忍不住問道:“習書記,這么辛苦跑了一天,為什么還要加班看縣志?”習近平對陳增光說:“一縣之志,就是一縣之史。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學縣志,就是學當地的人文歷史;尊重縣志,就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歷史記載,有正面,也有反面,可以供后人借鑒。”
當時地委班子的成員們都被習近平這種刻苦讀書的勁頭所感染。“習書記愛讀書、好讀書,而且能從書中汲取智慧,善于運用歷史思維分析現狀、認清趨勢、把握未來。”如今大家聊起時,都說習近平總書記有如此寬廣的世界眼光,洞悉世界發展大勢,歷史典故信手拈來,這與他長期堅持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不僅帶頭讀書學習,還在多個場合語重心長地叮囑領導干部要好學樂學,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經常給自己“加油”,不斷給自己“充電”。
海拔800多米的屏南仙山草場,地遠山高,只有一條狹窄的山間小道通往外面,很少有領導干部去過。
1989年8月底,主政寧德還不到一年的習近平打破常規,率地委、行署班子成員,各縣(市)委書記及地直機關部門負責人,專門來到這里,舉辦一期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
盛夏的仙山草場酷暑難耐,大家走得大汗淋漓。實地看到百姓肩挑手提運送農產品,親身感受大山深處百姓的艱苦生活,干部們頓時感到肩上的責任十分沉重,上了一堂加快發展的“現場課”。
就在這偏遠的大山里,干部們平心靜氣、認真學習。圍繞落實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就如何增強黨的領導、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大家通過互相交流、碰撞思想,有了很大啟發。
“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求實、求真、求深的精神,抓好思想理論建設,帶頭學好、用好馬列主義,真正掌握理論武器。”讀書班小結時,習近平提醒大家,我們的工作比較繁忙,真正脫產學習的機會很少。所以,我們應當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要虛心向書本學習,虛心向實踐學習。
“在仙山草場,大家邊學邊思邊議,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全區領導干部的學習風氣濃厚起來。領導班子學習中心組的理論學習自此開創了一種新形式。”回想起這段往事,李金煊不無感嘆地說,習近平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做好領導工作。”習近平這樣忠告地委的同事們。在大家看來,習近平要求干部注重學習特別是理論學習,就是希望大家能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素質,從而增強各級領導班子的戰斗力。
1988年9月,寧德地委部署在全區開展關于生產力標準的再學習再討論。通過認真的學習討論,不少地方的干部,提高了認識,開拓了視野,重新分析了本地的優勢和劣勢,尋找落后的主要根源,調整修正了一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促進了經濟工作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組織建黨,重在隊伍建設。
“習書記關心大家學習工作,也關心大家的成長。”陳增光說,寧德是艱苦地區,優秀人才少,優秀青年干部更少。習近平主政寧德時,積極探索青年干部宏觀管理辦法,并大膽試驗。
1989年3月,寧德地委決定對地直機關新任領導實行試用制。從當年起,凡新提任的地直黨、政、群機關副處級和處級領導干部,一律實行試用制,試用期為一年,期滿考核依成績決定去留。
“習近平同志當年倡導的這一用人制度改革,在全國屬于首創,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年輕干部多‘墩墩苗’。”張經喜回憶道。
張經喜說,當時閩東落后,干部思想狀況不一,有的急躁冒進,有的思想貧困,這引起了習近平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在《從政雜談》中說,青年干部是黨的事業的希望,他們熱情高、有闖勁,但也有許多短處。在成長過程中應當揚長避短。
他提出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人們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三把火”該不該燒,什么時候燒適宜,都要從實際出發。二忌自以為是。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都會對真理產生排斥心理,使我們與真知灼見隔離,與成功無緣。三忌朝令夕改。“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不追趕時尚,不迎合潮流。四忌眼高手低。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有一種老實的態度,甘做最普通的事,樂于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