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
鄭永春現場演講
談到火星,許多觀眾都會想起一部改編自安迪·威爾同名小說《火星救援》的經典電影。影片講述了“太空魯濱遜”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作為人類首次登錄火星的“代表”,卻因一場火星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的他在面臨飛船損毀、補給不足、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下,憑借所學知識在這顆“紅色星體”上生存下來并最終獲救的故事。該片于2015年上映,次年成功斬獲奧斯卡提名,可謂風靡一時。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火星”早已不再只是科幻電影中常用的情景載體,而是成為了人類科學家邁向“地球之外”的主戰場。那么,有著“人類第二家園”的火星真的適宜人類居住嗎?人類多少年之后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移居火星?本期《未來架構師》將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卡爾·薩根獎的獲獎者鄭永春博士,以“我們星辰大海的征途”為主題,用深入淺出的太空故事,給我們展現地球人移民火星的種種可能,帶領我們走出地球、“飛向火星”。
“火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星球?”——為了滿足觀眾對于未知星球的探知欲,鄭永春博士在本期《未來架構師》中巧妙地引用了“地球生活”與之進行對比論證。“和地球相同,火星也具有‘引力’和‘春夏秋冬’。其地貌宏偉壯觀,最高的‘奧林匹斯山’約兩萬多米,是珠穆朗瑪峰高度的三倍,最大的‘水手大峽谷’長達四千五百公里、寬六百公里,相當于北京到廣州一個來回。”鄭永春博士說,“那么,這樣的一個星體是否能滿足人類的基本居住需求呢?科學家通過對停留在火星表面的著陸器進行研究發現,火星雖看似干涸,實則空氣中飽含水分;看似了無生機,實則像極了古詩詞中對我國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描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簡而言之,火星深處蘊藏豐富的鹽類資源和凍土,而水電解可生成氫氣和氧氣,火星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也可以分解成一氧化碳和氧氣,從而解決人類移居火星所必須的呼吸問題。”
火星上既已具備了一定資源,在未來,火星又能否進一步滿足人類在居住環境上的要求嗎?“火星叔叔”鄭永春在本期《未來架構師》中圍繞這一問題作出了相應解答:火星上除了具有核能外,還有太陽能和風能等大量可再生能源,其地表下還可能會有洞穴;我們可以效仿西北延安的窯洞,在洞穴表面蓋上厚厚的土壤來屏蔽輻射,為移民者提供一個冬暖夏涼的舒適環境。除了對“火星生存可行性”進行深入描述外,鄭永春博士在本期節目中還就“地球、火星土質對比”“人類移民火星所需條件”等具體問題作出闡釋;并將與觀眾積極互動,通過模擬兩個星球種植的土豆來分析地球土壤和火星土壤的區別,幫助觀眾直觀的了解火星生活。
“火星從來不是一次說走就能走的旅行,它非常難。”鄭永春在節目中說。那么,移民火星人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就現今火星惡劣的環境而言,人類多久后能在火星“繁衍”并再開新史呢?面對互動嘉賓就“需要摘除膽囊和闌尾才能上火星”的提問,鄭博士又將會給出怎樣的解釋?本周日19:30,請準時鎖定CCTV-2財經頻道《未來架構師》,“火星叔叔”帶你踏入探索“星辰大海”的神秘征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