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冬冬陳曦
“枝繁葉落、煙霞交錯、青梅永樂、繁星閃爍、清風明月、梅蘭佳作……”,《以人民的名義》的歌詞,有一種對于文藝的向往,有別于一貫正劇歌曲的套路。
《人民的名義》熱度不減,與之相關的各種熱議話題都持續占領著網絡熱搜榜,該劇的音樂制作同樣是良心配置,大氣的主題曲《以人民的名義》和走心的插曲《誓如當初》都由有“音樂界神雕俠侶”之稱的董冬冬[微博]陳曦夫婦一手包辦,作為電視劇情感催化劑的這兩首歌曲更是升華了劇情。從《時間都去哪兒了》、《終于等到你》到《以人民的名義》,董冬冬和陳曦在完成著多元并且高質量的創作,接受南都專訪時,他們第一次獨家透露了《人民的名義》歌曲創作的全過程,講述了音樂人生活中的點滴故事以及十五年風雨同舟的心路歷程。
《人民的名義》歌曲創作之路
“作品零修改!我們把主旋律當流行曲來寫”
“以人民的名義,托付你,權杖的重量,勛章的意義……”這是一首有別于一貫正劇歌曲套路的主旋律歌曲。提及與《人民的名義》的合作淵源時,董冬冬表示李路導演與自己十年前便有過默契合作,接到這樣的創作題材,他自己也很興奮,“其實我小時候看這種片覺得是很有意思的,看到劇本的時候,(往事)歷歷在目。”此次主題曲的主唱由韓磊和江映蓉[微博]攜手共唱,對于如此新穎甚至有些違和感的組合,網友也是爭議不斷,對此董冬冬回應說:“最開始我們創作時,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韓磊老師,他的聲音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尤其中音區那種滄桑感。有人覺得江映蓉的聲音、形象好像不太適合,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很多面,這樣的突破反而能給大家一種新的選擇。這種直白的年輕人的表達和韓磊老師的沉穩,反而能形成一種反差。”
南方都市報:聽說你們的歌寫完基本上很少修改?這兩首歌曲的創作花了多久?
董冬冬:對,我們在交稿時一定要讓自己百分百滿意才可以。導演也提醒我們一定要先把歌詞寫出來,因為有太多的領導一層一層去看,之前沒有想到一遍會過,通過后雖然沒有歡呼,但我們覺得這件事可能真的抓住了他們的點。
陳曦:因為我和冬冬創作歌曲的方式通常是先詞后曲,我用了大概一周構思角度,真實落筆到成篇大概就是一個晚上,然后就交給片方以及相關領導們先去審歌詞,在歌詞沒問題情況下,冬冬也在一天之內就把它給完成了。
歌曲整體上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修改,零修改的,我自己覺得也表達盡了,審歌詞的人可能也覺得和他們想要的東西不謀而合,所以沒有什么修改,很順利就完成了。插曲我們大概知道它應該在劇中哪個地方出現,所以更有情所依地去寫這么一首歌曲。
南都:插曲《誓如當初》很符合劇中人物情緒的爆點,是怎樣做到了情有所依?
董冬冬:我們會挑出來哪些點適合配樂,哪些點適合插曲,導演剪輯完片子之后,他真的會給我留空,比如第五集里面那個書記聊了一晚上,不想把這個廠子拆了,這個地方導演給我留了兩分鐘的空。其實陳曦和我想表達的也就是一個人對信仰最開始的誓言能不能一輩子遵守下去,正好是符合那個劇情。雖然陳曦老師寫的歌詞很文人氣,但我還是用一種很主調的旋律去貫穿,我當時把它定位成一首傳唱的流行歌,因為我們以前認為主旋律歌曲都是比較恢宏比較口號化的,所以我想讓大家聽到一首流行歌,又在里面的歌詞感受到我們想表達的價值觀和正義。
陳曦的內心世界
“有積累,有審美,懂音律”
和《時間都去哪兒了》、《終于等到你》等金曲不同,這次挑戰主旋律題材,讓世人見識到詞人陳曦的文字功力。曾在中國政法大學學習法律的陳曦還是氣質美女,氣質恬靜溫婉,這與她從小接觸音樂與文學的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她會去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從中醫養生到花草、旅行,隨時把握好不同風格的歌詞創作;而她對各種樂器的熟悉也讓她的歌詞更有韻律感,她很直白地說,“我略懂音律對于寫詞有幫助,而我先生懂文學,所以對他創作譜曲也有幫助的”。
南都:從抒情歌曲到主旋律歌曲,如何跳出個人感情的局限?
陳曦:沒有說特別的刻意,因為我接到的題材真的是差別很大,有的時候戰爭片來了你必須跳脫出自己女孩子小情小調的局限,然后要真正地去為這個東西寫一個和你生活中看似經歷上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接到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題材比較廣。我自己覺得中國自古以來,清官多半都是文人,就是中國的詩詞歌賦文人畫的熏陶,有一種文氣的、文藝上的一種向往、一種意境,心中很有清風明月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正派的政治人物,他們心里應該是有一種對于文藝的向往,一種文化的回歸。我自己理解的清官或者反腐戲,最好的一個狀況就是大家心里有審美,對人有審美,有文化上的一種傳承和珍惜,所以我用了這些詞來表現我想要表達的清官的形象。
南都:之前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過法律,那段經歷對你的歌詞創作有哪些幫助?
陳曦:我不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法律的學生,但是這段經歷對我還是有影響的,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學藝術的學生,比較懂得自由,懂得沒有限制,但是學法律的那段時間確實讓我覺得人情之外我還要懂一點法理,讓我在受限制和自由之間能找到平衡。這也是為什么我能夠在小情小愛的、生活以及古裝劇之外,還愿意去嘗試表達正氣凜然的歌曲(的原因)。
董冬冬的內心世界
“專注感,幸福感,幸運感”
陳曦的丈夫董冬冬,2003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并于同年開始為電影、電視劇、動畫片、廣告創作音樂。現在已經是國內影視劇音樂和主題曲創作的中堅力量,從《心花路放》、《北京愛情故事》到《道士下山》、《夏洛特煩惱》,因為能夠駕馭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而獲獎無數,對于音樂風格,董冬冬也是直言不諱:“我也聽搖滾,但我更喜歡流行樂。當然,我把影視配樂和寫主題曲作為職業以后,我就不能固定下來自己的風格,因為我接的每一種題材的戲都要有挑戰,我們還會去創作很多電影的主題曲和電影配樂。”
南都:你寫了大量的旋律,但也注意到你后期是把作曲和編曲分開進行,為什么?
董冬冬:我跟陳曦在一起已創作了200多首歌曲了,前50首都是我自己編曲,因為那個時候公司剛成立,也沒有那么多人去幫我編曲。我編的第一首曲是2006年張學友的一首歌,是《但愿人長久》電影里面的主題曲,還是用蘇軾的詞但是重新寫的曲子,編曲是交響樂加上吉他、鋼琴的風格,然后那時候我就覺得我喜歡編這種歌。但我們越往后走的時候,需要寫的歌也越來越多了,這樣我希望我寫完的歌風格有多變,如果我自己編我自己的歌,可能會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我們跟不同的編曲去合作。
南都:《人民的名義》播完之后,你們合作的《歡樂頌2》又將上映,所以其實你們的作品沒有空當?
董冬冬:這也是我們這三個月內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因為《歡樂頌2》有很多集,而且有很多歌曲,音樂工作量非常大,所以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這部戲里。”
南都:專門創作影視歌曲,和其他的專輯歌曲創作人相比,有哪些不一樣的感覺?
董冬冬:你做喜歡的事,然后把它當職業,其實是很幸福的。因為我就是一個作曲的,可以嘗試各種各樣的歌,在這樣一個最大的空間里去創作,你是非常幸福的。
南都:你和夫人是“音樂界神雕俠侶”,這種音樂緣分是怎樣促成的?
董冬冬:我一直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接第一個戲的時候可能是03年,那時候剛大學畢業,你不覺得自己可以勝任,但還是做成了。我跟陳曦在一起已經有15年了,她真的是很相信我,鼓勵我,最開始她就覺得你可以完成。當你做了一個稍微爆款一點的戲就會有更多的人來找,所以我一直覺得影視行業是特別健康的一條線,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你就會被看到,如果你下一部戲做得還那么好,你就會有更多的戲來,所以我覺得特別幸運。
采寫:南都記者丁慧峰 實習生 蔣藝臻
(責編: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