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龍虎南里的一套老房子里,93歲的吳劍秋,和老伴兒一起過著平靜的生活。
歲月斑駁,如今已是奶奶的她,已然花白了頭發,聽力也大不如前。受到關節炎的困擾,她的膝蓋常常會疼痛。
盡管如此,70多年前的那段烽火歲月,這位老人依然記憶猶新,她還能夠描述每一個細節,唱起那時唱過的歌。
她是個有故事的人。她是抗戰老兵。
15歲 參加救亡會,去日本領事館抗議
“同胞們,請聽我來講!我們的東鄰舍,有一個小東洋……殺的殺,搶的搶,老百姓遭了殃,東北四省被滅亡,咿呀嘿!”坐在躺椅上,吳劍秋滿懷激情唱起了青年時期的歌……
1922年,吳劍秋出生在廣東汕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很快,當地的教育界、文化界抗日進步青年發起成立了汕頭青年救亡同志會,正在念高一的吳劍秋也參加了。
做了兩個月的宣傳工作,吳劍秋便遇到一件大事。“我們選了8個代表,我也是其中之一,到汕頭日本領事館去抗議,當場宣讀抗議書。而當時的汕頭市政府迫于日本領事館的壓力,把我們的組織解散了。”
16歲 參加干訓班,半夜墳地里練射擊
16歲的吳劍秋一下迷茫了:要去哪里好?“當時我想,只有投身戰場,能打鬼子,又能保護自己。”于是,吳劍秋去讀了半年的無線電報務員速成班,后來又考上了廣東省軍區國民軍訓處干訓班,還和黃埔軍校畢業的學員一起訓練。
這段時期,部隊生活給了吳劍秋很大的考驗。“吃飯都是蹲在地上吃,睡到半夜來個緊急集合,三五分鐘就要準備好去夜行軍。夜深人靜,部隊把我們拉到墳地里,就地臥倒,練習射擊。”一開始,吳劍秋很害怕,但慢慢地,膽子就被練出來了。
半年以后,部隊開到廣東韶關。
19歲 打了大勝仗,欲投延安邂逅良緣
才到韶關兩三天,戰斗就在韶關打響了。“當時,鬼子有1000多人,由一輛炮車開路,正要過河。由余漢謀指揮的部隊,對敵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前有大河擋路,后有追兵,鬼子被困住,我們就來了個甕中捉鱉,打了個大勝仗。”
戰斗結束,吳劍秋等300名學員被派去清掃戰場。“我們繳獲了997支槍,負責把俘虜帶走。另外,我們還幫忙照顧傷員,給他們洗衣服。”
打勝仗的消息傳回后方,當時的軍政要人陳誠和何應欽立即來到韶關,給部隊發放犒賞,鼓舞士氣。
1941年,吳劍秋離開部隊,一度想要投奔延安,但受到戰事阻隔,最終沒能去成。不過,她卻在途中邂逅了一位名叫陳火甲的記者,于1943年結為夫妻,亂世中成就了一樁美好的姻緣。幾經波折,解放后,吳劍秋一家定居廈門。
四類抗戰老兵將獲5000元補助
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財政部門要密切配合,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盡快組織實施向抗戰老戰士、老同志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金工作,確保9月份前將一次性生活補助金發放到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