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舉辦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海峽兩岸無障礙設施術語對照》《海峽兩岸無障礙設施設計標準》兩項兩岸無障礙共通團體標準。據悉,上述兩項標準由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臺灣地區標準化(廈門)研究中心、福建金門馬祖地區建筑師公會等單位共同編制,這也是廈門、金門、馬祖的民間團體首次共同發布并同步實施的兩岸共通標準,在推動兩岸標準共通工作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列出62組術語對照 奠定兩岸標準共通基礎
無障礙設施建設關系到殘疾人、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尊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隨著兩岸融合發展走深走實,無障礙設施聯通及相關標準共通也成為兩岸標準共通的重點民生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在無障礙領域,大陸已發布47項國家、行業、地方標準,臺灣地區已發布27項標準,對兩岸的無障礙設施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兩岸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由于兩岸語言使用及表述習慣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兩岸建筑師對標準的理解和執行容易出現困難與偏差,給技術交流與合作帶來一定困擾。因此,盡快制定實施無障礙設施領域的術語對照標準,是兩岸無障礙領域合作的基礎。
據介紹,《海峽兩岸無障礙設施術語對照》團體標準充分借鑒了兩岸無障礙設施設計相關標準,列出兩岸各自習慣用語及其釋義,對海峽兩岸術語對照中比較關鍵的、影響較大的、需要單獨指出的部分詞條進行了重點說明,用于兩岸建筑及市政工程無障礙設施設計、施工與驗收所用術語的對照。它是國內第一個無障礙領域的術語對照標準,由兩岸3家主編單位組織19位專家共同編制,其中臺灣地區建筑師3人。
標準主要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術語對照等五個部分,共列出62組兩岸術語對照,其中有43組術語有差異。為了讓兩岸工程技術人員對無障礙設施設計、施工使用過程中的技術含義有統一的理解,標準中各個名詞術語均以英文作為共同參照,并列出兩岸各自習慣用語及其釋義,避免產生歧義。例如,大陸的“安全阻擋措施”,在臺灣地區被稱為“邊沿防護”;大陸的“安全抓桿”,在臺灣地區被稱為“扶手”;大陸的“盲文”,在臺灣地區被稱為“點字”;大陸的“緩沖地帶”在臺灣地區被稱為“端點平臺”;大陸的“盲道”,在臺灣地區常用說法是“導盲磚”;大陸的“行進盲道”在臺灣地區則被稱為“視覺障礙者引導措施”等等。
統一無障礙設施設計標準 服務兩岸行動不便人士
為加快促進兩岸無障礙領域的基礎設施聯通,打通服務兩岸行動不便人士的“最后一公里”,兩岸民間團體還共同研制了無障礙設施設計標準。
據介紹,《海峽兩岸無障礙設施設計標準》融合了兩岸無障礙設計規范的優點,統籌兼顧兩岸無障礙設施建設水平、地理環境及現行規范,突出對無障礙設施安全性及舒適性要求,并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表達,使標準更為直觀、一目了然。
標準由兩岸3家主編單位組織30位專家共同編制,其中臺灣地區建筑師8人。主要內容包括無障礙通行設施、無障礙服務設施和信息無障礙設施等六個部分,其中有44條條款、46張圖例來自臺灣地區相關標準。主要內容包括:在無障礙通行設施中,對無障礙通道、輪椅坡道,無障礙出入口、門,無障礙電梯、扶手、盲道等進行規范;在無障礙服務設施方面,對公共衛生間及無障礙廁所、公共浴室及更衣室、輪椅席位等進行規范;在信息無障礙設施方面,對無障礙標志的安裝位置和高度、無障礙標志系統的布局等做出要求。例如,標準規定:“無障礙樓梯和臺階踏步適合用直線形無障礙樓梯”,“同一樓層中,每部樓梯或者臺階的踏步應當具有統一的高度和深度”。因為如果采用弧形樓梯,會給行動不便的人帶來恐懼感,容易產生勞累或發生摔倒事故,因此無障礙樓梯宜采用直線形的樓梯。踏步規格如不統一,行進過程中易絆倒,造成危險。
據悉,下一步,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將繼續加強與臺灣建筑團體的合作,組織編制《海峽兩岸無障礙設施應用場景設計標準體系框架》標準,并按發展計劃編制更多兩岸建筑行業相關共通標準,組織標準的宣貫、培訓和實施。市市場監管局也將繼續加大兩岸共通標準研制力度,一方面聯合兩岸產學研企,聚焦養老照顧、職業資格、土木建筑、名詞術語比照等多個重點領域,開展更深層次的標準研制、推廣和應用;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兩岸名詞術語、兩岸農產品流通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和完善,系統培育相關領域共通標準。
聲音
助力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
市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 曾琳:《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中提出:“建設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鼓勵兩岸產學研企共同制定行業共通標準,探索建立臺企資質評估及認證體系。”兩岸行業標準共通有助于增強兩岸融合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兩項無障礙領域共通團體標準在廈門、金門、馬祖的共同發布和實施,解決了兩岸無障礙領域術語不一致、設施設計不暢等問題,通過標準共通,實現技術、行業的進一步對接,取長補短,將有力推動廈門與金門在無障礙設施領域的合作,率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助力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為兩岸基礎設施聯通、社會融合發展提供“廈門樣板”。
推動廈金建筑行業技術提升
福建金門馬祖地區建筑師公會理事長 陳澤修:無障礙設施普及的程度,體現出一個城市文明進程的水準。為推動兩岸無障礙環境設施標準更趨于一致,我們與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臺灣地區標準化(廈門)研究中心等共同啟動《海峽兩岸無障礙設施設計標準》的編撰,讓兩岸在無障礙環境的改善方向上有了一個共同的標準,相互提升彼此無障礙環境設施的水準。未來,我們希望持續與廈門市土木建筑學會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廈金建筑行業中更多領域的共通標準,包括建筑設計、施工技術、材料使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多個方面。同時,也希望廈金建筑行業在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包括綠色建筑、智能建筑、節能減排技術等領域的共同研發和應用。通過這些合作,推動廈金建筑行業的技術提升,促進廈金建筑行業的健康發展,為廈金人民創造更加美好、安全、舒適的居住和工作環境。
背景
推動兩岸標準共通 廈門有三個“率先”
廈門是對臺交流合作的最前沿,推進兩岸標準共通是廈門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廈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通過成立臺灣地區標準化(廈門)研究中心、建設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開展共通標準研制等,在推進兩岸標準共通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
率先建成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該平臺已于今年6月8日上線運行,同步入駐廈門自貿片區臺商發展服務中心,可為臺灣地區企業提供兩岸標準比對、咨詢等“一站式”標準化技術綜合服務。目前,平臺匯集兩岸各類現行有效標準信息29萬多份(包括全套臺灣地區標準題錄)、兩岸各類標準化信息1.7萬條。目前已實現兩岸1萬多項農藥殘留限量精準智能比對,以及養老服務、建筑工程等領域2000多條兩岸名詞術語智能對照,近期還將上線食品添加劑智能比對模塊。
率先推動多領域標準共通。在兩岸共同關注的食品安全、冷鏈物流、無障礙設施、養老服務等民生重點領域,推出各類兩岸共通標準128項。開展兩岸特種作業人員、導游、注冊測繪師等36項兩岸職業資格比對服務。在建筑設計、旅游民宿、藍碳交易等方面,組織相關單位承擔7項省級兩岸標準共通試點項目。
率先建設兩岸標準化智庫。大陸地區唯一的國家級涉臺標準化研究機構,即臺灣地區標準化(廈門)研究中心于2018年落戶我市,現有12名專職研究人員,其中博士及高級工程師5人。成立臺灣地區標準化研究聯盟及兩岸標準化專家庫,目前已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等35家機構加盟,136位專家入庫(包含18名臺籍專家)。在兩岸食品冷鏈物流、名詞術語、農產品流通等領域成立市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吸納20名臺胞作為專家委員,為各領域開展共通標準研制提供支持。(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 通訊員 王志軍 史婉慧 陳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