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雕刻的閩南“新郎新娘”
今年6月中旬,泉州市將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泉州作為閩南文化發源的重鎮,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閩南人以一種特有的感情堅守著閩南文化。
昨日,導報記者走進了南音琵琶制作的民間藝人李建瑜與木偶雕刻大師黃清輝的工作室,感受到兩位閩南傳統工藝大師對傳承閩南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同時,兩位手工藝人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即將舉辦的世界閩南文化節的期待。
李建瑜:堅持制琵琶 與南音為伴
提到南音,閩南人都熟悉。談及南音琵琶制作人,如今在泉州知之者并不多。昨日,導報記者在泉州府文廟旁的一座紅磚厝里,采訪到一位隱身于這里的南音琵琶制作藝人——— 李建瑜師傅。
走進李建瑜師傅的工作室,只見前廳整齊存放著各種木料,廳堂和里屋墻壁上掛滿了琵琶、洞簫、弦管等各種樂器,其中琵琶“唱主角”。
今年47歲的李建瑜是泉州南安詩山人,父親是當地的南音樂師。從小,他就覺得南音好聽,16歲中學畢業那年,他報名參加鄉里南音班,學習有關的樂理知識。從那時起,他就愛上了南音。后來為了生計,他外出打工,十來年暫時與南音“隔緣”。
因斷不了對南音的思念,李建瑜師傅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辭工返鄉,決定學做琵琶,與南音為伴。
“我制作琵琶沒有師傅教,我就仿照著別人的琵琶做,但都一直弄不好。”李建瑜介紹說,這可不像學南音,也不像彈琵琶那樣容易上手。他在模仿制作的過程中,發現制作琵琶包含著力學、聲學、美學等基本原理,每一道制作工序都極其嚴謹,任何疏忽都會影響到琵琶的音質。
通過長期不斷地摸索,如今李建瑜制作的琵琶已有數百把,這些琵琶不僅外形出眾,且音色華美細膩,遠銷東南亞地區,深受南音樂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