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外媒評價生平作品個人資料介紹
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于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各大外媒紛紛發文悼念,并給予這位享譽世界的建筑師極高的評價。
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外媒評價
《紐約時報》:貝聿銘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師之一,是一名堅定的現代派,是一名罕有的同時能吸引地產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筑師。他在全球有眾多地標性建筑。建筑評論家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形容貝聿銘為“一名有教養的男人,他安靜而毫不夸張的風格掩飾著強烈的好勝野心。”
《華爾街日報》:貝聿銘是一個重新審視天際線和創造標志物的建筑師,他作品中優雅的玻璃和金屬網格遍布世界。
CNN: 貝聿銘被視作最后的現代主義建筑師之一,他是首位參與法國盧浮宮設計的外國建筑師,一開始受到人們反對,最后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贏得了認可。
BBC:貝聿銘是全球許多地標性建筑背后的男人,20世紀最多產的建筑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他在年紀很大時仍然積極投入工作,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就是在他80多歲時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泰晤士報》:貝聿銘開創性的建筑聞名世界,他設計的建筑結構影響力巨大,令人驚嘆的同時也富有爭議。回顧他的職業生涯,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
建筑媒體ArchDaily:貝聿銘可以說是現代主義建筑師中最偉大的一位,當他1983年獲得普利茲克獎時,評委會稱“他給了這個世紀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部形態。”(新京報記者 陳沁涵 編輯 )
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 生平作品個人資料介紹
貝聿銘于1917年出生于廣州,是蘇州望族之后,在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他17歲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后,他父親本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濟學。但貝聿銘當時卻因為一部名為《大學幽默》的電影對建筑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后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筑工程,并在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深造。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年,貝聿銘在軍隊中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并在次年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筑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這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數十年的事業基礎。隨后,他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在美國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公寓。1963年,費城萊斯大學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稱號。同年,美國建筑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筑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余件,其中包括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等。他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最有爭議的作品是位于巴黎盧浮宮拿破侖廣場的透明金字塔。當時許多法國人不滿這一設計,巴黎人甚至會以佩戴上面寫有“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樣的圓形小徽章表示他們的不滿。不過,就如當年埃菲爾鐵塔一樣,他的玻璃金字塔經歷時間的考驗,也成為了巴黎的地標性建筑之一。
在21世紀之后,蘇州博物館成了貝聿銘的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筑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筑里,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
數十年來,貝聿銘堅信建筑不是流行時尚,而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解,他認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和技術有著深刻的研究,被認為“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
為表彰貝聿銘的貢獻,美國建筑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并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記者 徐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