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方志記載,在今天廈門全市老牌坊數量至少有過115座,其中不含墓道坊。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廈門牌坊中陣容最強大的墓道牌坊吧。
現存最古老的完整古牌坊:
明代“胡元軒墓道坊”
墓道坊,是古代牌坊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專門立在官員、尤其是高官顯宦的墓道前,以為標志。廈門現存較完整的古代墓道坊,共有8座,其中6座明代墓道坊、2座清代墓道坊。另外還有幾座被翻修一新的墓道坊。
在海滄區東孚鎮后柯村,村外磚廠旁小山邊,有一座明代古墓“胡元軒墓”,當地人俗稱其為“頂仔墓”。
除了形制獨特之外,胡元軒墓的價值還在于它的墓道坊,三塊匾額上,分別鐫有“昊天”(后補)、“席地”、“幽宅”。這是廈門現存最古老的墓道坊,也是廈門現存最古老的完整古牌坊,距今已有519年。
其他4座明代墓道坊
除了前述2座明代的“胡元軒墓道坊”和“陳滄江墓道坊”以外,在同安區祥平街道過溪村幕庵里的下寮山邊,有明代的“劉靜軒墓道坊”,坊后還有一塊劉靜軒夫婦墓道碑,劉靜軒生平事跡不詳,合葬墓卻堪稱精美,尤其是墓體上的龜形整石封穴、墓圍屏壁上的神獸浮雕、兩側墓手頂層脊端所飾印斗、龍首、石獅,基本保存完整。
在同安區西柯鎮美星村,美星小學后墻外的小山上,有“林瀠川墓道坊”,正面匾額上書“皇明誥封”,背面匾額上書“晉藩諭祭”。明間立柱上的一對石雕坐獅,樣子憨態可掬。坊后小山上,有林瀠川夫婦合葬墓。在何丙仲先生搜集整理的《廈門碑志匯編》中,收錄有蔡復一撰文的《林瀠川夫妻合葬墓志銘》,根據銘文,推知林瀠川墓道坊建成于1608年(明萬歷三十六年) 。
在翔安區新店鎮呂塘社區董水前里的觀音廟“南春堂”前,有雙柱單間石門式牌坊“望洋阡”,是明代浙江按察使蔡貴易的墓道坊,正面匾額上書“望洋阡”,背面匾額上書“西山佳氣”,花板上刻有建筑時間:“萬歷三十九年辛亥(1611年)十一月初二日”。“望洋阡”面朝大海,遙望金門,因為蔡貴易的父親蔡宗德,是金門平林人,死后葬在金門戴洋山。而蔡貴易墓,村里老人稱為“蔡國公墓”,則在呂塘社區董水里至董水前里的村道邊,已被列為“廈門涉臺文物古跡”。父子兩墓,隔海相望,令人欷歔。
在翔安區新店鎮東界社區宋洋里,村外的宋洋機磚廠旁,即原來新店洪厝至劉五店的古道上,有“洪覲光墓道坊”,當地人俗稱“五里牌”,約建于明代后期,匾額上書“萬歷庚戌(1610年)進士、直隸常州府武進縣知縣洪覲光,以子朱祉,貤贈文林郎,暨配儒人林氏、黃氏墓道”。按照明代官制,“文林郎”是正七品文官散階。照理說,知縣也是正七品官,不知為什么洪覲光要靠兒子洪朱祉來貤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