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在2019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上見到馬來西亞旅游局國際推廣部(亞非)副主任陳漢文時,他正在忙著為即將開始的旅游推介活動做準備。“這個交易會是馬來西亞旅游局的重點活動,我們每年都會來參加。”陳漢文說,“交易會舉辦的時間節點非常好,每年來到這里,我們都會為本年度的目標做沖刺,并為來年預熱。”
陳漢文于2000年左右首次到訪中國,進入馬來西亞旅游局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負責大中華區的旅游市場。可以說,陳漢文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中國旅游業近20年來巨大的發展變化。他說,2000年,大量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的游客到訪中國,占據了中國入境游客市場的較大份額。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旅游政策進一步放開,跨境游客所需的手續被簡化,障礙逐漸減少,中國作為金融投資和國際貿易國家的地位進一步增強,快速發展的商業環境也促進了旅游業的繁榮發展,一些中國城市成為世界各國商務人士頻繁到訪的目的地。“現在,中國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都已達到國際水準,并且具備了為特殊旅游群體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陳漢文說。
同樣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中國游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走出國門,而馬來西亞正是中國出境旅游的首批目的地國家之一,因此,陳漢文對近年來中國游客身上發生的變化印象深刻。他說:“早年間,出現在馬來西亞街頭的中國游客都戴著相同的小紅帽,甚至身穿相同的衣服,跟隨導游,走馬觀花式地游覽一些熱門景點,到商場、免稅店購物。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開始偏愛定制化、個性化的旅行,背包客也開始增加,即使跟隨團隊旅游的游客,也開始更多地向‘求知’的方向發展。”陳漢文舉例說,以前中國游客到馬來西亞常常喜歡買榴蓮,現在他們不再只是購買馬來西亞榴蓮,而是希望知道榴蓮背后的故事,“什么是貓山王榴蓮”“貓山王榴蓮與其他榴蓮有什么不同”等問題不斷被拋出。“此外,中國游客的英語能力、知識水平不斷提升,他們對旅行‘黑科技’的喜愛和使用也讓人印象深刻。”陳漢文說,為適應中國游客的需要,馬來西亞推出一系列改善政策,希望讓中國游客在馬來西亞的行程更加便利、舒適,不斷增加馬來西亞的旅游吸引力。
“我們鼓勵更多大型中國公司在馬來西亞投資旅游文化產業,也對那些在中國尋求市場和投資機會的馬來西亞公司提供支持。馬中雙方可以通過智囊團和媒體對話、國際學生交流計劃、人力資源培訓等開展更多旅游和文化領域的互動,鼓勵兩國之間進行更多的經驗交流,以實現優勢互補和相互理解。”陳漢文說。據馬來西亞統計,2018年有約300萬人次的中國游客訪問馬來西亞。此外,中國的廈門大學于2016年在馬來西亞設立分校,截至2018年10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在校生已經達到4000余人,其中包括約1500名中國學生和來自21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生。“馬中兩國青年、媒體和學者之間的交流互訪不斷增多。2020年馬來西亞和中國將聯合舉辦‘中馬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動,這必將進一步密切兩國間的聯系,增進兩國人民間的了解和友誼。”陳漢文說。
據了解,馬來西亞人口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原住民族組成,全國人口為3238萬人。在本國公民中,各族比例分別為:土著(包括巫裔和其他原住民)占69.1%、華裔占23.0%、印裔占6.9%、其他民族占1%。基本上,馬來西亞最大的客源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陳漢文提到,馬來西亞華裔對中國已有很高的認知,也有很強烈的意愿到中國旅游,而穆斯林群體雖然對中國充滿熱愛,但對中國的接待條件了解不多,會有一定顧慮。想要吸引更多馬來西亞游客到訪中國,提供更適合他們的條件和加強宣傳是必要的。
陳漢文用“如虎添翼”來形容他心目中中國文旅融合的前景。他說:“馬來西亞的文化和旅游也是統一在一個部門領導下的。旅游和文化的聯合是當今時代的趨勢,本土文化通過旅游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播發揚。近年來,旅游觀念從傳統的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轉變,人們外出旅游將越來越注重個人體驗和文化感受。”(記者宋佳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