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農歷小年是一直都存在的。天府早報記者在臺歷上看到,農歷臘月二十三標注的北方小年,而臘月二十四則是標注的南方小年。[為什么南方小年和北方比北方晚一天]
古時過小年“官三民四”,南北方因此有差別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南方則以二十四為“小年”。民俗專家解釋,古代社會等級觀念強,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之說,即官家二十三過小年,百姓二十四過小年。隨著時間推移,南北方便分別以這兩個日子作為小年的時間。
過小年是我國傳統,并非專指一個節日。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由于各地風俗差異,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天府早報記者查證發現,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則是除夕。
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記者看到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民俗學碩士導師江玉祥在相關報道中講到,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肚迨犯濉肪陀?ldquo;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的記載。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到了清中期嘉慶、道光年間,由于距離政治中心較近,北方民間小年祭灶時間受官方影響逐漸變為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則沿用舊歷。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南方北方小年時間習俗有什么不同差異]
小年時間雖各不同,人們美好愿望卻一致
我國地域廣大,風俗各異,無論大江南北,人們普遍將小年,視為過年的開始。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期待辭舊迎新,迎祥納福。
傳統“小年”與“祭灶”息息相關。民俗專家由國慶有說,民間相傳,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以便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擺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上說,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儀式完后,還要將灶君的神像拿下來燒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將灶君接回來過年,當天,還有各種“接灶”的儀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灶臺越來越少了,祭灶儀式也就越來越淡了。如今,有些人在這天會象征性地吃些糖果,圖個吉利。”
小年這天,除了“祭灶”,另一項儀式就是掃塵。這種大掃除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霉氣”統統掃地出門。這一習俗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健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吐“故”納“新”的含義。
“盡管在小年時間上我國南北方存在差異,但一些習俗活動和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卻是一致的。”由國慶說。
記者就此專程采訪了成都民俗專家袁庭棟,他告訴記者:“在成都地區是不怎么提“過小年”這種說法的。但是一說到臘月二十三,大家都知道是祭灶神,吃麻糖,爆米花糖的日子。臘月二十三晚上祭灶神,一般第二天就要開始“打揚塵”,買年貨,準備過年了。”
小年儀式變少
民俗專家說,如果說元旦是西方人新年的開始,春節是國人新年的開始,那么小年便是諸多節日串聯而成的“過年”的開始。
魯西南民諺:“三祭灶,四掃屋,五剁豆腐,六殺豬,七殺雞,八打酥(油炸丸子、豆腐、山藥、肉拌面等),九乒嘎(剁餃子餡),十捏嘎(包餃子)”。
天津民諺:“二十三糖瓜粘(關東糖),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準備主食),二十九貼倒有(貼春聯),三十晚上坐一宿。”
時至今日,傳統灶臺已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隨著時間推移,祭灶活動也僅保留在一些農村地區。小年,留給人們的似乎只剩下了有關關東糖、祭灶餅、殺豬菜、餃子等傳統的吃食。不光小年,即使是大年三十,面對選擇的多元和生活的改變,年味似乎也在人們的記憶中變得越來越淡。然而,“你覺得生活無趣,是因為少了些儀式感”,節日似乎恰恰給了行色匆忙的人們,一個休憩追味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