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30日消息(記者張明浩 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時下,價格不菲的極地旅游正成為中國旅游業的新寵兒,眾多旅行社都在爭先恐后地爭奪著這一高端旅游市場,因為“有錢又有閑”的中國大叔和大媽們正變得越來越多,而且選擇旅游目的地的“段位”也在不斷提升。根據國際南極旅游組織協會統計數據,極地旅游近年來在中國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
以登陸南極的中國游客數量為例,2016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赴南極旅游客源地,僅次于美國。從2008年的不足100人次到2016年的3944人次,九年時間里增長了近40倍。盡管價格相對昂貴,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中國游客愿意買單。極地為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身影?小眾旅游為何不再小眾?
“極地旅游”的熱度近幾年正快速升溫。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游客登陸南極大陸的人數是3944人,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5000人以上。此外,前往北極的中國游客數量也日益增長,芬蘭、冰島備受歡迎,每年到達北極點的郵輪上,更是有一半左右的游客來自中國。
隨著市場需求增加,南北極旅游的線路產品日益多樣化,價格也差別很大。某知名旅游極地探險事業部總經理張雷介紹,南極游價格整體高于北極游,尤其到南極點一般要60萬左右,“從北極圈到北極點差不多是3、4萬到20萬一個人。南極到南極點分三個跨度,南極圈、南極圈以內和南極點,整體比北極高,從6萬、8萬,到南極點的話60萬每個人,主要是貴在各種交通運輸、物流成本上。南極是一個環保要求非常高的地方,所有東西都是從常規生活的陸地空運過去,再空投,所以加油、食品成本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高。”
近年來,參與極地旅游的游客群體也正從專業化、高端化、相對高齡化,向年輕化、個性化轉變,張雷對此深有體會,“最早的時候,我們的客人年齡層是比較高的,55歲以上,現在去的人數在增加,平均年齡層下降了10歲左右。”
游客數量的增加,游客群體的變化,鴻鵠逸游首席運營官郭明分析,這背后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隨著開放的目的地越來越多,人們的經驗在增長。在選擇目的地上,一生向往的地方,因為它是帶有神秘感的。過去人們認為去南北極更多的是探險,隨著旅游條件的提高,像交通、安全等方面提升,人們欲望就會提升,加上周邊有人去過的印象很不錯,口碑相傳,相關方面的宣傳等因素,促使中國游客去南北極旅游人數越來越多。”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認為,極地游的發展也反映出中國游客對個性化旅游以及中高端旅游消費的追求,“中國人對于特種旅游的興趣和投入比較大。”
隨著旅游人數的日益增多,如何讓極地旅游和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成為業內普遍關注的焦點。今年年初曾到南極旅游的馬女士說,參團游客都要接受相關環保培訓,都會非常自覺地遵守《南極條約》,比如跟企鵝保持5米以上距離,不要因為第三方進入,破壞了他們的生態環境,探險隊員都會做南極的生物、知識生態環境的講座,這是在其他城市旅行中無法獲得的經驗。
按照《南極條約》,旅游業者需要嚴格遵守其中的條款,例如在南極的任何活動必須實施環境評估,對南極所有動植物保護,嚴格控制垃圾量,不帶走一草一木,防止郵輪對海洋的污染和干擾等等。極地生態保護嚴格到什么程度呢?某知名旅游極地探險事業部總經理張雷舉了一個關于洗澡水的例子,“洗完澡的污水得(處理到)幾乎達到飲用標準,才能在科考站里設置浴室。游客坐的船是否達到排放標準,燒重油的船、核動力的船不準進入南極地區,都是重污染的。在船上的每一個游客也有要求,我們對游客會有培訓,在南極我們一定會講關于南極環保游覽須知,否則是不予許游客下岸登陸的。”
鴻鵠逸游首席運營官郭明也強調,極地旅游對于環保的規范和要求越來越嚴格了。宣講會、手冊等各個方面對游客的環保知識、行為的規范性要求做得越來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