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雄關碑 關西門外百余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紀念。
天下雄關碑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墻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墻相接,外城墻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 角樓和敵樓 東西甕城 嘉峪關東西兩甕城布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