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牧民每次轉場路程不超過50公里;半牧半農的牧民轉場路程更短,一般在30公里的范圍內;比較起來,平原地區的牧民轉場路程最遠——短則幾十公里,長則幾百公里。
而那些僥幸沒死的羊也好不到哪里去,餓瘋了的羊群,不是啃主人晾在外面的衣服,就是啃氈房、啃塑料,最后甚至“啃無可啃”而終于啃起了自己身上的羊毛……
五彩的秋天
在我國的天山山脈深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隨身攜帶著全副家當,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奔波行走;他們風雨無阻,逐水草而居,被稱為全世界“走路最多”、“搬家最勤”的人——這就是新疆哈薩克族“轉場”人。
“轉場”是一種隨著季節變化,不斷將牲畜趕往草料豐富地區的循環輪牧方式。一般說來,轉場分別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進行;但在某些氣候和植被條件差異較大的地方,也有每年進行4次轉場的情況……
轉場規律
從高處往低處走
雖然在很早以前,我就聽說過哈薩克人的“轉場”習俗,但真正深入拍攝他們的轉場過程,還是從2009年秋季開始的。當時,我和朋友一行人從深圳來到新疆,花了將近1個月的時間跑遍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屬的伊犁、塔城以及阿勒泰、博爾塔拉、昌吉、烏魯木齊等地,追尋這個游牧民族的來影和去蹤。并用相機記錄下了這種正在逐漸走向消亡的古老的生存方式。
美麗的秋天
9月的新疆,總是格外恢弘壯麗,透過車窗望出去,滿眼都是金色的樺樹林、河流和草原。我們正好趕上牧民們從夏季牧場轉向秋季牧場的時節,所以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好幾批風塵仆仆、成群結隊的轉場隊伍。
這些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大多是騎著駿馬負責領路的哈薩克主婦;然后是負責“運輸”被褥、日用品、食物和氈房的駱駝隊;最后才是被男人們驅趕著緩緩向前移動的牛群、羊群。在一聲又一聲駝鈴和吆喝聲中,轉場隊伍揚起漫天塵沙,陽光下,仿佛是一幅幅重彩的油畫,顯得又悲壯又美好。
勤勞的哈薩克人
同行的向導告訴我們,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在山地不同部位往往形成了許多垂直分布的各季牧場。因此“逐水草而居”的轉場規律,一般是“從高處往低處走”。也就是說,每年的3~4月牧民們便將牛群、羊群趕到位于山頂上的夏季牧場;而到了6~7月則將牲畜轉到位于山腰的秋季牧場;從9月開始到寒冬大雪到來之前,牧民們又將牲畜遷到位于山坡或山下的冬季牧場,并在這里度過整個冬天……如此循環,年復一年。
目前,哈薩克人的牧場主要分為春秋牧場、冬牧場和夏牧場3種,從南向北分別設置在天山北坡、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的廣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灘地區。由于這些牧場與牧場之間距離各異,所以各個地區牧民的轉場路程也不盡相同:其中,山區牧民每次轉場路程不超過50公里;半牧半農的牧民轉場路程更短,一般在30公里的范圍內;比較起來,平原地區的牧民轉場路程最遠——短則幾十公里,長則幾百公里。
當我們詢問轉場的具體路線時,向導指了指一條泥土裸露的道路說:別看轉場的隊伍走得散漫隨意,事實上在整個轉場過程中,牧民們都必須按照固定的“牧道”行走。不僅僅是各種牲畜有自己的牧地,各個牧場之間也有大小不一的牧道相連,甚至牧民鄰里之間、牧村之間的交通往來也有專門的道路……而這,正是為了保證行進途中的人畜安全、道路通暢,并且避免牲畜踐踏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