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wǎng)7月9日消息: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昨天正式公布,57個項目上榜。自此,本市市級非遺項目總數(shù)達236項。與往屆欣賞性項目較多不同,今年入選的非遺項目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它們中一半以上獨樹一幟,在國內(nèi)其他地方鮮見,而有些項目即便別的地方有類似的,但它們加入了具有濃郁上海地域特色的新元素,自成一派。
上海的簡稱“滬”本指一種漁具
“所謂非遺,簡言之就是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以及保持這種生活方式的技藝。”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主任高春明介紹說,上海的非遺項目扎根民間,很能體現(xiàn)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他以上海的簡稱“滬(滬)”為例,它本指一種漁具,在青浦一帶至今仍在使用。
據(jù)史料記載,古時吳淞江在今上海青浦區(qū)北部出海,其水域一望無際,煙波浩渺,下游村落多為漁民,普遍使用一種叫做“滬(滬)”的竹制漁具。南朝顧野王《輿地志》對這種工具作了細致描述:“插竹列海中,以繩編之,向岸張兩翼,潮上而沒,潮落而出,魚蟹隨潮礙竹不得去,名之曰扈。”也就是將竹插在河流中編成柵,使隨潮水而入的魚蟹多被阻攔于竹柵內(nèi)。特別是河蟹,具有攀爬的習性,在順水而下遇到竹柵阻攔時就向上攀爬,使?jié)O民唾手可得。
因在河流中使用,“扈”后來被加上三點水,即簡化字“滬”的繁體。又由于“滬”遍布于“瀆”(河流入海之處),這段河道便被稱為“滬瀆”。于是有了南朝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記》的記載:“松江之下,號曰滬瀆。”到唐代,人們已習慣將“滬”用于江名,為了避免概念混淆,遂另造一“籪”字來稱呼這種漁具,意指“阻斷魚蟹的退路”。如今,籪(滬)具制作技藝已入選第五批市級非遺名錄。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籪(滬)從最初的捕魚工具演變?yōu)楝F(xiàn)今的地名,它見證了上海的歷史演變,是上海的水文化和民間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漁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并非原產(chǎn)地卻能做到“獨一份”
高春明透露,本次入選的不少非遺項目原產(chǎn)地本不是上海,但卻能做到自己的“獨一份”。以下沙燒賣制作技藝為例,燒賣全國各地都有,不稀罕,但一般的燒賣都是糯米餡,而用鮮筍和肉,還有赤豆、白砂糖包做餡料的只有下沙燒賣。據(jù)文獻記載“下沙燒賣”源于明代,當時的浦東百姓為犒賞抗擊倭寇的軍隊制作了這一特色點心。燒賣皮用特殊搟面杖手工搟制,咸味燒賣以當季新鮮的春筍、鮮肉和秘制熬成的豬皮凍為餡料,甜味燒賣用豆沙、核桃肉、瓜子肉和陳皮橘制餡。而下沙燒賣在吃法上也頗為講究,燒賣上籠旺火蒸10分鐘端出,現(xiàn)場蒸,現(xiàn)場吃。
而體現(xiàn)上海百姓智慧的海派家具制作技藝,所使用的材質(zhì)未必很珍貴,卻是最早懂得和利用人體工程學原理制作的中式家具。記者了解到,海派家具集中西方家具特色為一體。它在中國傳統(tǒng)的明式、蘇式等家具技藝基礎上,融入了西式家具制作技法,主要工序有創(chuàng)意設計、木材處理、配料、部件加工、白坯組配、涂飾、表面裝飾、軟包、成品組裝。其核心技藝是舒適,例如,一般的中式家具的靠背是筆直的,而海派家具的靠背做成拱形,可以有效緩解疲勞。又如凳面的處理,常常一面用軟包、一面用竹篾,這樣使用者可以隨天氣的變化選擇坐哪一面,突出了人性化的特點。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經(jīng)過一茬茬的挑選,怎么還有這么多項目被列入市級非遺,上海真正的歷史又不長。”高春明認為,這是誤解。比如這次的傳統(tǒng)舞蹈和傳統(tǒng)戲劇兩個門類是空缺的,而他在前往鄉(xiāng)鎮(zhèn)摸底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本市的非遺還有很多資源可以開發(fā),尤其是在郊縣,這應該引起更多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