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鍋已經很少有家庭在用了,但人群中體內鋁超標依然較嚴重。最新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我國全人群中有32.5%的個體膳食鋁攝入量超過每人每周安全攝入量。那么,過量的鋁到底是哪里來的?生活中該如何規避過量的鋁呢?
專家表示,問題出在了面制品上,餅干、蛋糕、油條、蛋卷、酥點等面粉類食品對全人群膳食鋁攝入的“貢獻率”達44%。朝陽醫院職業病防治中心主任醫師郝鳳桐指出,這主要是因為在加工面粉類食品時常用到含有明礬的膨發劑,明礬正是造成鋁超標的禍首,兒童最主要的鋁攝入量來自于膨化食品,也是因為其中添加了大量明礬。
鋁是慢性中毒金屬元素,不會導致急性中毒,只有積累到一定數量,一定時間后才出現癥狀。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鋁的每人每周安全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2毫克,過量攝入將會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對老年癡呆癥的發生會有一定影響,還會引起嬰幼兒的神經發育受損導致智力發育障礙。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可以從一些細節入手減少鋁的攝入。不吃或少吃油條、油餅、麻花、馓子、蝦片等所有質地蓬松或脆爽的油炸食品。這些食物營養價值本來就很低,除了鋁之外,其他安全風險也很多。
同時,選用自然發酵法或無鋁膨松劑制作的饅頭和糕點,不要太追求松軟,因為純酵母發酵和加明礬幫忙的產品相比,松軟多孔的程度會差不少。此外,吃面條、面片等的時候,不要追求過分的韌性,粉條、涼粉、粉皮、涼皮、米皮之類不要追求口感太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