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掉的水果皮,摘下來的菜梗,還有吃不完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廚余垃圾讓人非常頭疼。而石獅永寧鎮郭坑村一棟別致的小房子,卻能“吃了”這些垃圾,“吐出”化肥,輕松變廢為寶。它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農村陽光垃圾堆肥房。
堆肥房屋頂由透明的太陽能采光板拼接而成
昨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郭坑村,在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看到了這棟農村陽光垃圾堆肥房。堆肥房屋頂由數塊透明的太陽能采光板拼接而成,室內安裝了透風口、淋水噴頭等供養增濕裝置,地面用水泥澆筑并且鋪設了收集垃圾滲漏液的下水道。
“這棟房子共有1間不可腐爛垃圾房和3間堆肥發酵倉。”郭坑村村支書郭自力介紹,陽光垃圾堆肥房又稱太陽能堆肥房,2017年被住建部作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經驗向全國推廣。為了開展生活垃圾治理行動,全面提升環境衛生管理水平,郭坑村在鞏固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以生活垃圾治理為重點,投入35萬元建設石獅市永寧鎮首個農村陽光垃圾堆肥房。
堆肥房共有1間不可腐爛垃圾房和3間堆肥發酵倉,可滿足500—1000人村莊使用。
根據規定,陽光垃圾堆肥房根據服務人口,選擇適宜的發酵倉數量:500人以下村莊按“1間不可腐爛垃圾房+2間堆肥發酵倉”模式建設;500—1000人村莊按“1+3”模式建設;1000人以上村莊按“1+4”模式建設。郭坑村處于第二檔。該項目現已完工并組織驗收,即將投入使用。
那么,這么小的一棟房子,又是如何變廢為寶的呢?郭自力表示,生活垃圾通過環衛工人二次分揀,將可腐爛垃圾(可堆肥垃圾)由進料口倒入陽光垃圾堆肥房的發酵倉內。當發酵倉內垃圾堆到大約1.8米高的時候,停止投放。廚余垃圾倒入堆肥房后,太陽光透過采光玻璃板使堆肥房升溫,此過程中添加高效生物復合菌用以加速垃圾發酵,同時利用鼓風機進行供氧,從而使得垃圾快速分解成為有機肥料。而堆肥過程中所產生的滲漏液經收集后重新回噴到新垃圾上,用以調節垃圾溫度,循環使用。每間發酵倉可處理垃圾10立方米左右,堆肥時間為60天。堆肥過程中產生的臭氣則經過特殊處理后再排放,整個過程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近期我們會指導村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以后會定期到村民家中回收分類好的廚余垃圾,運到陽光垃圾堆肥房進行處理。”郭自力說,陽光垃圾堆肥房可就地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簡單來說就是“吃進垃圾吐出肥料”。相比焚燒發電、衛生填埋等垃圾處理模式,陽光垃圾堆肥房的處理模式不但更節能、更環保,而且還能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帶來的不僅是鄉村面貌的改變,更為郭坑經濟增長、文化進步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動力和支撐。(記者 黃楓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