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石獅市工商聯(總商會)獲悉,經春節前數月的調試和試生產后,國內第一條工業機器人在線澆鑄生產線,春節開工后已在龍翌集團正式投產。
在高大、寬敞、明亮的車間里,LED大屏幕即時顯示著下料、加溫、攪拌、打渣、開鍋取水(高溫熔化的金屬液體)等生產環節每一步驟的時間和工作參數。看起來笨重而高大的澆鑄工業機器人,用那粗壯機械臂的挖斗,卻靈活地伸張和彎曲,從650℃石墨坩堝中撈出高溫熔化的鋅合金金屬液(工人稱之為打水),澆鑄在移動的流水線錠模上。碼垛工業機器人用模擬人手的鐵爪靈活地抓住鋅合金錠,翻轉移動放置,并按層間橫直交叉疊放。加氮自動攪拌機(使配料均勻)、自動刮膜機(刮去鋅合金迅速冷卻時表面的一層氧化膜)等,輔助工序的自動化機械設備在進行配合性工作,替代人工操作的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在崗位上工作,一切都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幾位表情輕松的設備值守工人在認真觀察著,還有兩位工人駕駛著電動叉車,將鋅合金錠送到冷卻區……高溫而繁重的體力活都讓工業機器人給干了。
原來的金屬冶煉車間,是用燒煤來加熱坩鍋熔化金屬,升溫降溫都慢,明火一直燒,溫度不可控,高溫煤煙烏煙瘴氣;而現在是電磁爐加熱,升溫降溫快,溫度可控,無明火無任何污染。以前要5~6個工人同時打水,高溫作業又熱又累,工作一會就要輪換一批人來打水;現在是機器人一臂斗80公斤,同時澆鑄8條鋅合金錠(10公斤/錠);無須人工操作。以前是人工碼垛,兩位工人用鐵夾碼錠,累了,再輪流換人繼續碼;現在是讓不知疲勞的碼垛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操作,碼垛工作效率比人工提高了2倍以上。還有攪拌、刮膜等工序,都由人工操作改為無人值守的全自動設備在工作。最后工序,以前是用人力鏟車改為現在的電動鏟車,將澆鑄后半冷卻的鋅合金錠拉至降溫區。
這是工業機器人在冶煉生產上的典型應用,是中國制造4.0和泉州制造2025的突出成果。以前一條鋅合金澆鑄生產線需17~18個工人,現僅需7~8人,節省人工10人,工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工人的勞動強度大為降低,生產率還提高了一倍多。同時,徹底改變了以前煤煙粉塵溢滿車間,鋅錠由水降溫致使污水橫流,勞動環境臟、亂、差的舊面貌;現在是生產全程由計算機中央控制,電磁爐加熱控溫,鋅合金錠風冷,澆鑄線上吸塵器去除高溫氣化金屬粉塵,生產過程不產生廢氣和廢水,做到了污染“零”排放,成為環境友好型生產車間。
據了解,政府有關部門批準該企業建4條生產線,現已建2條生產線,在線澆鑄生產線已于去年底通過驗收。
“石獅智造”工業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龍翌集團先行一步。(記者 劉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