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短短三十六年,深圳特區從無到有,書寫了一部發展傳奇,締造了“深圳速度”!短短十五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從零敲碎打到舉足輕重,創造了“深圳模式”!
“深圳為何會成功?”“深圳好在哪?”“‘深圳質量’對石獅而言哪些可以借鑒?”3月1日至7日,市委書記朱啟平帶領市“推進轉型升級、實業強市”專題研討班的70多名學員走進深圳,學習知識、開闊視野、更新觀念。為期一周的深圳專題研討班學習,學員們聽講座、進企業、看園區,一路聽、一路議、一路看,近距離感受深圳特區經濟快速發展的脈搏,感受深圳市政府超前謀劃、創新發展的激情與動力。特別是深圳高速聚變園區、高級人才聚集、高端產業支撐、高質政策托底、高效服務保障,更是讓研討班學員受益匪淺、深受啟發。作為本次專題培訓的隨團成員之一,本報記者全程參與了學習考察。從今天起,本報將陸續刊發文章,請跟隨記者一同來領略深圳的別樣風采。
在深圳最為繁華的深南大道上,一座名為《闖》的金屬雕塑吸引著南來北往的行人:一位巨人正使出渾身力量,張開雙臂撐開門框,在他的努力下,大門終于打開,新的天地出現在他的面前。這一充滿視覺沖擊力的雕塑,述說著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艱難發軔,更真實展現了深圳人敢闖敢試的拼搏精神。
深圳處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也是解放思想的最前沿。在深圳期間,考察團深刻體會了“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城市精神,考察團接觸到的政府在職官員、企業家和基層民眾,都從不同層面和角度體現了強烈的市場觀念、現代意識和開放理念,都體現出了對深圳發展的責任感和干事創業的激情。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時,全國尚處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體制僵化、條條框框很多的情況下,深圳堅持大膽地闖,努力突破各種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的束縛,如,突破價格體制,推進基建體制、外匯體制、土地體制等改革;推進股份制改造,建立證券市場;率先實行勞動工資改革、率先舉行土地使用權拍賣、率先取消票證、率先實現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發行股票等。改革從商品市場推進到資本市場、從經濟體制推進到行政和社會體制,進而率先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靠的就是搶抓機遇的敏銳性和主動性。三十多年來,深圳創下了200多個“國內率先”,不僅為深圳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而且為全國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諸多寶貴經驗。
如今,翻開深圳這本中國改革開放的樣板書冊,扉頁上題寫的最突出的記錄,都是“敢闖”的思想、“敢闖”的觀念——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試管嬰兒”到“摸著石頭過河”,從“殺出一條血路”到“走出一條新路”,從“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到“不自滿、不松懈、不停步”,從“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再到“深圳標準”等,無不閃爍著深邃而富有遠見的時代思想光芒。
鄧小平同志曾精辟地總結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堅持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自主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成功的一大“訣竅”。深圳經濟特區從無到有,在無經驗可鑒的情況下,敢于向舊體制、舊思想、舊習慣挑戰,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也正是敢于解放思想,敢試敢闖,深圳經濟特區才“殺出了一條血路”,闖出了發展的新局面,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想一想,今天的石獅有這樣的發展局面,也是靠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殺出了一條血路”來的。回憶建市之初,面對“一窮二白”,石獅人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優勢,發揮敢闖、敢冒、敢試的精神,用足用活政策,不斷開拓創新。在思想觀念上,把過去“除了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轉到“除了禁止的,都是允許的”上來,為推進改革創建良好的思想基礎;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三先三后”做法,即先放開后管理,先繁榮后疏導,先發展后規范,為市場機制的建立營造寬松的環境;在具體措施上,變“管、卡、壓”為“放、幫、促”,為市場的發育提供良好服務。正是解放思想,敢于“闖”“創”,石獅才能率先在福建省進行財政體制、商品價格、投融資體制、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闖出了一條具有石獅特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創造了備受矚目的“石獅速度”。
當前,在推進“質量石獅、實業強市”戰略中,我們必須像深圳一樣,繼續發揚敢闖敢創的精神,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束縛,樹立敢破敢立的開拓精神;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滿的安逸心態,樹立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破除“為官不為,當官做老爺”的消極心態,樹立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破除“差不多、過得去”的粗放思維,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破除“光說不練、做得不實”的漂浮作風,樹立一抓到底的實干精神,拿出好的工作作風、好的精神狀態,干事創業,努力拼搏,全力推動石獅實現新一輪發展。 (記者 許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