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石獅市“海絲三寶”之一,姑嫂塔是石獅市民最為熟悉的海絲景點,不僅因為如今寶蓋山健身步道愈發完善,登寶蓋山觀姑嫂塔成為市民們的健身方式之一;也因為關于姑嫂塔的傳說千百年來在石獅坊間流傳,成為石獅僑鄉獨具特色的文化象征。本期《石獅故事》欄目就將帶大家探尋這座千年古塔,講述它與“海絲”的故事。
以石塔作為航標
姑嫂塔又名“關鎖塔”、“萬壽塔”,姑嫂塔看上去十分雄偉,但外觀并不華麗,既無精美的雕刻,也無繁雜的紋飾,且無留下建設者的題字留名。走近塔前,只見第二層門額上方刻有“萬壽寶塔”四字。
塔前一方石碑記載關鎖塔歷盡滄桑而巍然屹立的經過。據稱1604年(明代萬歷三十二年)泉州發生八級大地震,給周邊地區帶來極大的破壞,“城內外廬舍圯,覆舟甚多”。接踵而來的1607年(萬歷三十五年)的大地震,也造成泉州大批建筑物倒塌,“城中石坊倒六座”,連洛陽橋上的大石梁也折斷,掉入海中。而首當其沖的關鎖塔卻安然無恙,成為建筑抗震史上的一大奇跡。
“若是下一番功夫考究的話,我們倒是發現一名叫做‘介殊’的南宋僧人和關鎖塔有關系。”據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史書記載,有感于寶蓋山位于晉江東南端濱海風口、水口交接處,古人認為“風水”關乎一方之靈氣,決定人文之興衰。于是,介殊募緣興建此塔,作為“關鎖(風)水口”鎮塔之用,遂命名為“關鎖塔”,又名“萬壽塔”。
“風水之說,也許只是坊間趣談。然而,一介僧人‘介殊’在900多年前能夠募集資金在寶蓋山絕頂興建這一奇觀,它所透視出來的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信息卻值得重視。”李國宏說,當年泉州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人稱“巷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海外交通的發達、開放兼容的社會,帶來經濟文化的繁榮,才造就了“關鎖塔”這一奇特壯觀的建筑藝術瑰寶。原來,關鎖塔實際上是一座航標塔,于是明代黃仲昭編修的《八閩通志》干脆直截了當地記載:“(關鎖塔)甚壯麗,商舶自海返者,指為抵岸之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千百年來,關鎖塔默默地為無數進出泉州灣的中外船舶引航指路,閱盡人世間的滄桑變幻。以石塔作為航標,也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觀,泉州千年海外交通的文化積淀在關鎖塔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古代文人吟寶塔
記者了解到,屹立于寶蓋山上的姑嫂塔一直以來都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明代至今有不少吟誦姑嫂塔的詩詞流傳下來,其中不乏名家之作。
“亂嶂江邊出,大孤山最孤。鮫宮依斷石,僧路入平湖。急雪飄難聚,飛禽過自呼。青天憎獨立,誰復插浮圖。”這是明代泉州號稱“詩、書、畫三絕”的藝術家黃克晦游歷泉州名勝寶蓋山留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五律。詩中“大孤山”即寶蓋山,“浮圖”即指“姑嫂塔”。
而與干宗亮、朱汶、陳鷗、江一鯉合稱“溫陵五子”的朱梧也曾寫過一首《登姑嫂塔》七律:“千尋碧玉削芙蓉,礙日含風四五重。海入扶桑驚浪涌,山回蔥嶺翠微濃。擎天八柱空驅石,絕世三維見此峰。薄暮茫茫秋雨急,愁云何處隱飛龍。”完美地將姑嫂塔與寶蓋山的美景濃縮在詩中。
“‘姑嫂傳奇’的故事流傳開來后,也成為明代文人吟詠的對象。”李國宏說,雖然“姑嫂傳奇”的故事是一個悲劇,卻更加真實和撼動人心,使得古代的文人們以詩文傳頌之一故事,增添了姑嫂塔的文化內涵。如惠安黃吾野在《吟姑嫂塔》五律中寫道:“時聞環佩響,二女出游遨。”而明代晉江詩人蘇浚把傳說中的“姑嫂”比喻為神話傳說中的“二妃”,并寫下“二妃環佩冷,秋色正蕭蕭”的詩句。 (記者 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