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后,鐵路迎來了今年春運節后第二波客流高峰。2月13日,廣鐵集團發送客流達到126萬人次。日益完善的高鐵網絡在拓寬旅客返鄉路的同時,提速了我國春運發展進程。今年春運,高鐵成為人們出行的第一主力軍。高鐵也大大提升了鐵路的運輸效能和組織效率,廣鐵各大火車站均未出現客流積壓現象。(2月14日 南方日報)
談及春運,廣大民眾的第一印象就是:票難買、人擠人,還有一路伴隨的腰酸背痛,經歷萬般艱辛,方能返家團聚。之所以出現“春運難”的現狀,歸根到底是有限的鐵路運力,難以滿足春運期間爆發的海量交通需求:學生流、民工流、探親流相互交雜,返鄉時間段高度集中,再加上火車票十多年尚未調整過價格、鐵路受天氣影響甚小等等因素,洶涌而至的人潮齊聚火車站,讓春運回家這個“中國式難題”愈加凸顯。
破解“春運難”,解決方案不外兩個:一是分流旅客,一是增強運力。由于我國地域寬廣,為數不少旅客的最終目的地,距離最近的機場或者公路客運站相當長的距離,非常不方便,不得不選擇覆蓋面更廣的鐵路出行,加上火車票春運期間不漲價,對票價敏感的務工流旅客,基本上只認準火車,為此,分流旅客方案成效甚微,只能在增強運力上狠下工夫。
增強運力同樣有兩個選擇,一是增開臨時客車,二是加快鐵路建設。增開臨時客車,鐵路部門年年都不曾間斷,盡管能夠緩解部分壓力,但是頗有些“治標不治本”,并非長遠之計,而加快鐵路建設,尤其是高鐵路網建設,是當前增強運力更適合、更有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