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幾乎每個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會有一批“曬跑族”,每天分享自己的跑步公里數,成為他們的一種樂趣。作為一項最容易“上手”的運動,近年來跑步在中國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無論是日常健身還是參加比賽,跑步已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其中。馬拉松是跑步運動的最高表現形式,如今,已經火遍全國的馬拉松熱是跑步熱潮最真實的寫照。這一勢頭正猛的運動,背后帶動的經濟效益,體量驚人。
10月16日,參賽選手從起點出發。當日,2016廣安國際紅色馬拉松賽開賽,賽事共吸引8000余名跑步愛好者參賽。 新華社記者薛玉斌攝
據中國馬拉松官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2016年在中國田協注冊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已經達到328場。在被稱為馬拉松元年的2015年,全年的馬拉松注冊賽事為134場,而這一數字已經是2014年的一倍以上。從2011年的22場到如今的328場,5年時間,是什么讓馬拉松“瘋跑”了起來?中國田協副主席王大衛看來,當前的這股跑步熱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的必然結果,“在人們‘吃飽了,想動了’的時候,跑步這項門檻低又時尚的運動必然成為大家的首選。”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也是這一年,跑步熱開始在全國蔓延,很多城市開始以馬拉松賽為依托,進入了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
2016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其中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體育消費額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超過2.5%,跑步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推動力。“路跑產業作為一項參與性產業,前景十分廣闊。”王大衛說,“它不僅包括體育產品、體育裝備這類大家熟悉的業務,更和培訓、互聯網、傳媒、旅游、餐飲、交通、贊助、會展、醫療等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些都將產生極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