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拉動旅游的新途徑
巨大的經濟帶動和品牌傳播作用,讓馬拉松成為各地政府和企業推介旅游、拉動消費、提高知名度的上佳之選。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說,體育是落后地區擺脫競爭劣勢的最佳捷徑。騰提度體育創始人蘇玲很認同這句話,“體育賽事對欠發達地區的知名度、影響力打造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在今年3月的油菜花馬拉松中得到充分體現。作為汪倫故里的安徽涇縣,并沒有因李白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被世人熟知,但油菜花馬拉松的舉辦,卻讓當地一時間成為跑友心向往之的地方。“油菜花馬拉松的前后幾天,當地古鎮的客棧天天生意爆滿,房價不得不臨時上調,很多北京、上海的客人從網上預訂趕過來。”蘇玲告訴記者。
馬拉松賽事的遍地開花加上跑友經濟實力的日益雄厚,越來越多的跑步愛好者已不滿足于在本地甚至本國參賽,“馬拉松旅游”便成為一種風尚,甚至很多旅行社專門開發多條馬拉松旅游線路,從賽事報名、護照證件、交通住宿到賽后旅游的一條龍服務受到了很多馬拉松愛好者的歡迎。
作為一項以25歲到40歲之間白領為中堅力量的運動,跑步愛好者的消費能力強、假期充裕,這讓他們成為各地旅游市場競相爭奪的對象,而舉辦馬拉松賽,無疑是最直觀有效的途徑。《2015年中國跑步人群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經驗豐富的跑者平均每年參加3.7次異地比賽,所有支出總計6935元。依舊以廈門馬拉松為例,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夏馬共吸引以運動員及后勤人員身份參賽的外地人員達39599人,其人均消費為2823.84元,外地運動員和后勤人員為廈門帶來總收入為11182.13萬元。
除此之外,馬拉松參與者的“口口相傳”,也是主辦方樂此不疲的舉辦馬拉松賽事的極大動力。“愛秀”已經成為中國跑步愛好者的重要標簽,他們喜歡在朋友圈“曬”成績、“曬”成果、“曬”感受,而這無疑是最好的“廣告”。據調查,88%的馬拉松核心跑者通過參與比賽提升了對主辦城市的好感度,而他們的交口稱贊,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周圍人群對這一地方的向往。
9月17日,參賽選手在比賽中。當日,2016北京馬拉松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記者孔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