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可以逃 人心不能散
作者:王鐘的
如果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和城市精英選擇離開,那么,人口增長就無法阻止城市化質量的下滑。長此以往,城市的銳氣就會喪失,城市就會從發展的動力變為障礙。
歲末年初,霧霾再度成為國民話題。毫無疑問,空氣污染問題所產生的影響,早就不局限于公眾的健康本身,已蔓延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一些居住在經濟發達地區、深感霧霾之苦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士產生離開的念頭。最近,一篇刊發在澎湃新聞網的報道,講述了三位曾經或現在仍生活在一線城市的母親的行動:離開的不再回來,走不了的也想離開。
逃霧霾可不是開玩笑。每逢法定節假日,或者個人年休假,一些生活在北京等一線城市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士選擇度假目的地,最重要的考慮往往是當地空氣質量如何。不管這種被形象地稱為“洗肺”的舉動有沒有用,它至少表達出了一些人的態度:以個人的努力,無法控制霧霾是否發生,就選擇逃離。
如果把以旅行等方式逃霧霾,視為人們對自己健康的重視,對良好空氣質量的訴求,那么這種情感表達當然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認為是環境污染的必然代價。然而,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頻發的霧霾,永久地離開所居住的城市,而且這些人中間很多還是城市的精英,對這種現象就不得不引起重視。精英的散失,對城市發展的不利影響無疑是長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