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過去就是個‘窮窩窩’,發展條件不好,村里人都不愿意呆,現在全村面貌一新,吸引了許多在外的年輕人回來支持家鄉建設。”永春湖洋鎮吳嶺村老人吳振春告訴記者。
吳嶺村原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距離永春縣城15公里。近年來,吳嶺村因地制宜謀劃項目,實現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破繭蝶變,先后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村。
興產業 村民富了
行走在吳嶺村,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滿目綠意。新建成的嶺頭格文化園、移風易俗館等,處處透露出村莊的精氣神。經過裸房裝修、“平改坡”、違章搭蓋拆除等人居環境整治,吳嶺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過去,受果樹病害影響,該村種植業受損嚴重,產業一度低迷。村“兩委”班子因地制宜,堅持興產業促發展。通過引入垂釣中心等村集體項目和光伏發電等舉措,增加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30萬元。其中,流轉土地50畝種植四季水果,年可增收5.8萬元。
同時,在村“兩委”換屆時,吳嶺村把年輕、有致富能力的優秀人才選拔進班子,并培養發展3名有致富經驗的年輕人加入黨組織。依托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引導支部黨員深入走訪排查,找準致貧“病因”,因戶施策梳理幫扶措施。2018年,9戶國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7580元。
揚新風 老人暖了
吳嶺村人口890多人,其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近150人。因年輕人多數在外務工,留守老人常常過著“一日煮一鍋、一鍋吃三餐”的日子,生活上存在諸多不便。
為了讓老人們過上“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幸福日子,吳嶺村將閑置倉庫改造為“鄰里守望堂”,為老年人提供免費午餐、安排文體活動。每天,在“鄰里守望堂”里,負責日常管理的吳嶺村老人協會副會長吳再欽,總是一邊忙著記錄工作,一邊忙著“分配”任務,安排準備午餐以及日常事務。
吳再欽指著儲藏柜里的青菜、筍干、蘿卜等食材說:“這些都是來這里吃飯的老人自己帶來的。”他詳細記錄著“某日誰帶來什么食材”,這樣在年底可匯總成積分,評出“積極分子”并給予獎勵。
“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勵,村里老人聚在一起時,經常主動搶著做事情。”吳再欽介紹,經過討論后老人們分成4個小組,每周由1個小組的老人負責做飯、洗碗和打掃衛生,既鍛煉老人身體又節約成本,給大家都是主人的感覺,就好像在自己家里。
此外,吳嶺村還成立村民志愿服務隊,以“鄰里守望堂”為中心,串聯起訪貧問苦等村里日常公共事務,為貧困戶、孤寡老人等幫修水電、捐衣贈物及代辦各類事項。
如今,吳嶺村鄰里守望居家養老模式作為中國社科院、全國樂齡養老機構等單位調研的典型案例獲央視點贊。在“鄰里守望堂”聽聽老人們的笑聲,到田間看看忙著種植果蔬的群眾,去產業園里摸摸掛在枝頭的碩果……昔日大山里的貧困村正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蝶變起舞。(記者 許雅玲 通訊員 張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