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新三板多家泉州企業申請摘牌,股權流動性不足、融資情況不樂觀、轉戰其他資本市場,成為相關企業離場的主要原因。
全國摘牌數量從一年51家猛增至709家
去年6月5日,東方駱駝發布公告,因戰略發展需要,公司決定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申請終止掛牌,該公司掛牌時間還不到一年。同樣在2016年掛牌的飛通科技,去年也選擇了摘牌。新三板企業回頭客則是在IPO受阻后,于去年10月選擇摘牌離場。去年12月14日,泉州第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華泰集團也發布公告,擬申請終止掛牌。去年12月18日,盛達機器正式摘牌,這距離2016年8月該公司掛牌僅一年4個月。進入2018年,夜光達也宣布離開新三板,決定自2018年2月23日起終止其股票掛牌。
并非只有泉企這么做,在去年的新三板市場,國內不少企業也同樣選擇摘牌離場。據統計,去年全年新三板共有709家企業摘牌,月平均摘牌家數約60家,而2016年全年摘牌企業總共才51家。2018年,新三板企業摘牌情況變得更猛烈,截至3月5日,已有195家公司正式終止掛牌,其中1月份共有109家公司摘牌,遠超2017年月平均摘牌家數。
摘牌原因方面,除了常見的“配合公司發展戰略需要”外,已有多家公司直言股權流動性不足、降低運營成本、公司業務發展需要等,其中新三板市場并不樂觀的融資情況也是掛牌公司選擇摘牌的一大原因。
監管趨嚴市場仍缺乏流動性
業內人士分析,去年一年間部分新三板掛牌企業選擇摘牌,主要是由于對掛牌企業監管趨嚴,而企業從新三板獲取的紅利卻有限;同時,雖然新三板進行了分層,但是整個市場仍缺乏流動性,不少掛牌企業融資程度未達到預期,因此萌生去意;此外,一些企業也想尋找其他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18年1—2月,新三板共完成募資119億元。1月份148家掛牌公司完成定增融資,募集資金90億元;2月份受節假日影響,募集資金總額僅2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2018年前兩個月掛牌公司定增融資額同比下降約38%。業內人士分析,2018年195家公司正式終止掛牌,其中有93家企業掛牌期間未實現融資,缺乏資本關注或導致更多新三板企業選擇其他融資平臺。
可以看到,一些新三板泉企選擇摘牌或停牌,則是為了啟動IPO計劃,選擇更好的融資平臺。陽光中科IPO申請已獲證監會驗收,進入排隊序列;福建三星、中標集團、舒華股份已經向福建省證監局報送了輔導備案材料,進入IPO輔導階段;耀華園林、意昂股份、晶彩光電已和券商簽訂了輔導協議,宣布啟動IPO進程。(主持人: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