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泉州市泉港區的涂嶺鎮,是一個農業和林業大鎮,是泉港這個工業大區的“后花園”。涂嶺鎮有一個網紅村——秀溪村。秀溪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近年來,當地大力改善村居環境,發展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一系列舉措下,秀溪村實現了完美嬗變,從泉州市級重點幫扶貧困村變成了省“四星”級旅游特色村、泉州市級鄉村振興精品路線示范村。
秀溪花海迎客來。
村民直播枇杷膏制作過程。
美村居
沿著秀溪旁的鵝卵石棧道漫步,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村美景漸入眼簾:綿延的潔白院墻與金錢柳交相輝映,溪流緩緩流淌,水清魚躍……秀溪村因美麗的秀溪而得名,然而,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因為各類污水直排到溪里,養育秀溪村民的母親河,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溝。
2016年,秀溪村以泉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實施“硬化、綠化、亮化”工程。在“兩治一拆”的基礎上,該村采用“六清”工作法,將鄉村環境一一整清楚、搬清楚、拆清楚、圍清楚、種清楚、擺清楚,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硬件上去了,軟件也得跟上。秀溪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成告訴記者,通過開展“美麗宅院”星級評選,引導村民形成衛生清潔之風。村里還成立了衛生檢查小組,負責對村道保潔、房前屋后衛生定期檢查,每月評選一次星級宅院。
“現在,不但村道上到處干干凈凈,在房前屋后,大家還都種上了花草,比拼誰種的花更漂亮呢!”被評為環境衛生五星級家庭的秀溪村村民吳恭元對記者說。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秀溪村告別了以往的臟亂差,路暢、景美、宜居,穿村而過的秀溪清澈靈動,村民喜笑顏開。“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垃圾也看不到了,村里還建起休閑廣場,平常沒事可以沿河邊散散步,在廣場上健健身,還可以到農家書屋讀讀書,真好!”吳恭元高興地說。
甜產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秀溪村枇杷、甘蔗種植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村里在種植甘蔗的基礎上,引進枇杷優質品種早鐘6號,發展這兩大“甜蜜”產業。近幾年來,秀溪村著力延伸產業鏈,發展采摘體驗、枇杷深加工等新業態,提升農民收入。
在一座枇杷園里,記者看到村民廖天華正忙著修剪枝干。“采摘季已結束,要把果樹養護好,現在養護好了,明年一定還會大豐收。這300多棵枇杷樹是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連續8年來,每逢成熟季節,政府都在村里舉辦枇杷采摘節,幫我們拓寬銷售渠道,打響秀溪枇杷品牌。”
每年3月,廖天華把品相好的枇杷賣完后,把余果釀制成枇杷膏、枇杷酒。近年來,隨著枇杷膏價格的走高,秀溪村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學習枇杷膏制作技藝,不斷改良制作工藝。如今,秀溪產的枇杷膏以“不加果肉、濃稠香甜”受到廣大游客和消費者的青睞。
目前,秀溪村建成了200多畝枇杷采摘園和100多畝甘蔗采摘體驗基地,有農家樂2家,形成枇杷種植、甘蔗種植、油茶種植、肥鵝養殖四大特色產業。秀溪村還成立了村屬企業——泉港區甜村生態發展有限公司。
特色產業的發展,讓秀溪村村民腰包鼓起來。去年,秀溪村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萬元。
興文旅
始建于宋朝的秀溪村,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還有傳承百年的制糖工藝。
每到冬季,走進秀溪村紅糖制作工坊,門口堆放著成捆的甘蔗。機器轟鳴中,榨汁機大口大口地“吞”進甘蔗,青翠色的甘蔗汁緩緩流進屋里的蓄汁池,經過濾、沉淀等環節后,被注入灶臺邊的第一口大鍋。
熬制紅糖的過程,可用熱火朝天來形容。只見灶臺上5口大鍋一字排列,灶膛內燃著熊熊大火,現場白霧氤氳,鍋中甘蔗汁翻滾沸騰,空氣中飄散著清香。“為了做出最正宗的味道,我們堅持采用傳統工藝熬制,柴火烘烤、連環鍋熬汁,這些都是傳承百年的老手藝。”熬糖師傅柯玉春介紹說。
王志成介紹,1949年以前,當時的秀溪還叫小溪,為了發展生產,有村民自仙游楓亭引進甘蔗種植和制糖技術,自此秀溪與糖有了不解之緣。得益于秀溪適宜的地理氣候,加上工藝的不斷改進,秀溪的紅糖品質也越來越好。
紅糖雖好,但由于種種原因,村里的糖坊一度停止經營。近年來,隨著和美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村黨支部決定復興傳統制糖工藝。在村“兩委”的牽頭努力下,新的糖坊建成了,百年老手藝得以重現秀溪村。
隨著秀溪紅糖知名度的提升,來秀溪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村里深挖“甜”文化內涵,建成集制糖工藝展示、糖文化展覽、文化墻為一體的“糖潮秀”文化廣場,推出“秀溪紅糖”“生姜紅糖”等特色伴手禮。
“目前,我們正著力打造‘甜’文化實體文創空間,包括甜村大囪及紅糖工坊改造、紅糖磨坊新建、甜品糖水樓改造、祈福甜蜜秀文化墻改造、小甜園古厝小院改造、甜園市集改造、夜景燈光配套設施等,吸引更多游客來到秀溪,讓秀溪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的發展新路。”王志成說。(記者 何金 通訊員 郭菲凡 陳嘉緯 林弘梫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