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水篇
溺水是“頭號殺手”
溺水事故被指為暑期威脅學生安全的“頭號殺手”。據統計,2011年,泉州市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溺亡39人,占各種非正常死亡人數64人的60%;至2012年,泉州非正常原因死亡學生超40人,溺亡人數占比上升至超過70%。
■安全小貼士
防溺“四不一會”
不在無成人帶領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與同學結伴游泳;
不到無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
不在上下學途中下江(河)池塘戲水玩耍。
學會基本的自護、自救方法。
溺水如何自救?
不慌張,發現周圍有人時立即呼救;放松全身,讓身體漂浮在水面上,將頭部浮出水面,用腳踢水,防止體力喪失,等待救援;身體下沉時,可將手掌向下壓。平常多多練習。
水中抽筋咋辦?
若是手指抽筋,可將手握拳,然后用力張開,迅速反復多做幾次,直到抽筋消除為止。
若是小腿或腳趾抽筋,先吸一口氣仰浮水上,用抽筋肢體對側的手握住抽筋肢體的腳趾,并用力向身體方向拉,同時用同側的手掌壓在抽筋肢體的膝蓋上,幫助抽筋腿伸直。
要是大腿抽筋,可同樣采用拉長抽筋肌肉的辦法解決。
如何急救溺水者
迅速清除口、鼻中的污泥、雜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并拉出舌頭,以避免堵塞呼吸道。
將溺水兒童舉起,使其俯臥在救護者肩上,腹部緊貼救護者肩部,頭腳下垂,以使呼吸道內積水自然流出,但不要因為控水而耽誤心肺復蘇。
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及心臟按壓;盡快聯系急救中心或送至醫院。
■盲點:池塘水坑
案例 2013年3月初,安溪縣城廂鎮,一名2周歲的小男孩獨自玩耍,跌入祖厝前的水塘,永別家人。
2013年5月17日,一名12歲男孩穿過豐澤區清源街道一工地圍墻缺口,在工地積水大坑游泳溺亡。
對策 兒童、學生好水,在缺乏安全設施和管理的池塘和積水土坑、石窟游泳極其危險。除設警示牌、加強管理外,家長教育孩子遠離這些“吃人”水塘,更為有效。
■盲點:海邊溝渠
案例 2011年9月17日,9歲的莊某鴻到北渠邊釣魚,不慎踩空落入北渠,媽媽奮不顧身跳入北渠救兒,卻雙雙身亡。
2013年6月28日,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海邊,一名18歲男孩水中遇險,兩名15歲男孩施救,3人一同被退潮海水卷走……
對策 內溝河、北渠等溝渠主要用于泄洪排澇,不適合游泳。而海里即使常年海泳者也應帶救生圈以護安全。不習水性和海邊戲水的人,要注意海浪、潮汐,不能輕易下海。
■盲點:江河湖溪
案例 2011年9月10日,安溪縣官橋鎮下坂溪,5名10歲至12歲的本地男孩結伴到溪中挖螺,手抓草繩下水后悉數溺亡。
2013年4月14日,晉江九十九溪磁灶蘇垵村段,4名女孩手牽手過溪時被沖走,全部溺亡……
對策 一些溪流、江河,看似溫順,但溪石濕滑、水流復雜,危機四伏。小孩即使有伴,也不能輕易下溪趟水、游泳。需要消暑,應在大人陪伴下到游泳池等安全場所。(記者 林福龍 陳小芬/文 黃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