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0日訊 昨天,亞藝節的重頭戲亞洲文化論壇開幕了,莫言、余秋雨等一眾文化大咖的發言,讓妙妙收獲頗豐。亞洲文化要如何創新,如何對話交流,如何搭上“一帶一路”快車,他們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昨開幕
昨日,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在泉州開幕。文化部副部長丁偉,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書磊,亞洲合作對話機制(ACD)輪值主席國、協調國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院名譽院長莫言,日本茶道里千家千玄室大宗匠,ACD臨時秘書處秘書長班迪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主持開幕式。副省長李紅出席。
丁偉說,本屆論壇著眼“一帶一路”戰略,為亞洲文化的共同發展、平等對話提供積極而有效的溝通合作平臺,將促進亞洲國家間在文化領域深層次的對話交流,為推動新時期亞洲文化發展繁榮作出積極貢獻。相信亞洲地區的文化合作將不斷深化、更加務實,成果將越來越豐富。
李書磊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建設使城市有了獨特的風貌和魅力,是城市吸引力和城市價值的重要源泉。泉州還保存著6.7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其街巷房舍還保持著古老的格局、機理與風貌,不少老街區居民充實、業態豐富、生活完整,是海上絲綢之路活的歷史,這得益于泉州市一直延續“新舊分治”的理念。希望各位文化學者多研究泉州。
本屆論壇以“一帶一路”建設與亞洲文化對話為總議題,下設“亞洲合作對話中文化的角色與作用”“從亞洲文化的特性看‘一帶一路’合作”“亞洲文化合作共贏的路徑”等三個分議題。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的重要組織部分,本屆論壇有來自ACD成員國中國、日本、韓國、柬埔寨、沙特阿拉伯等13個亞洲國家以及ACD秘書處、相關藝術研究機構的代表出席。
大咖觀點
文化創新 要從傳統文化汲取養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院名譽院長莫言
“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莫言發言時,借用詩人艾青的一句詩開場。他說,先人在開辟絲綢之路的時候,剛開始也沒有想到這條路會走得那么遠,走得那么長那么寬闊,產生那么大的影響。而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不是一條單純的經濟貿易之路,它是政治對話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和平友誼之路。“一帶一路”戰略對古代絲綢之路含義更豐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更加深遠。
莫言說,現在,全世界都在講創新,各行各業都在講創新,藝術創作也需要創新。他從個人文學創作經驗出發,覺得創新應該有三方面:第一,無論是經濟政治方面,還是文化藝術方面,在創新時必須從民族、國家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營養,尋找靈感。第二,創造應該有很強烈的學習意識,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實際上是彼此學習的過程。第三,文化交流怎么創新,政治對話、經濟貿易也存在著創新,文化交流應該和經濟貿易、政治對話融為一體。
借著論壇休息的空當,莫言接受海都記者的采訪,提到傳統文化與創新的關系。他認為,兩者是完全不矛盾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保持文化特色是我們文化藝術的根,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的文化,它都有它的獨特性,應保持其特色,因為藝術貴在獨特。創新應該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創新要借助外力,廣泛地吸收別的國家、別的地區,甚至是別的藝術滋養。所以它們二者是不矛盾的,是統一的。要繼承傳統也必須創新,因為繼承傳統本身不是目的,創新才是根本的目的。當然創新也不能憑空無據的、平白無故的從“無”里面創,而應該從“有”里面創。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大智慧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夢溪
劉夢溪在發言中提到,“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也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大智慧。
他說,“和”的關鍵,首要在承認不同,如果都相同,就無所謂“和”。這個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展為沖突,沖突不必然變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看到自己的長處相對容易,難的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承認不同,容許不同,欣賞不同,才能走向和諧。
在接受海都記者采訪時,劉夢溪對文化傳承提出自己的意見,稱是否知道珍惜文化,這是一種文化自覺,泉州是個多元、包容的城市,要懂得珍惜,珍惜自己祖傳文化的典范、精品、文化的存在物,甚至文化傳承人。對思想家李贄頗有研究的他也提到,想抽個時間去看看位于泉州市區南門附近的李贄故居。他覺得,李贄的思想活力,和泉州的多元文化傳統密切相關。
泉州是一個藝術和思想的碼頭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
第一次參加亞洲文化論壇的余秋雨,以他的親身經歷,總結對亞洲文化的認識。
他認為,亞洲文化歷史特別悠久,其中有輝煌,有衰敗,有復興,有奮斗,這些都讓我們有資格在當代全球一體化的時候來講述過去歷史經驗。
第二,亞洲文化極其多元,不一樣的文化如此緊緊集中在一起,這種情況只有在亞洲有,這種巨大的差異告訴我們,差異并不是沖突的理由。
第三,亞洲文化有待闡述,雖然亞洲擁有悠久、多元的文化,但還沒有獲得很好的表述,亞洲文化缺失了近代化的世界和全球的話語。亞洲智慧和東方文化雖然被傳揚,卻沒有得到全球的肯定。因此,我們需要溝通亞洲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
演講前,余秋雨接受海都記者采訪時說,泉州在古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個非常重要的港口,但它不僅是個貨物碼頭,還是一個藝術碼頭、一個思想碼頭,不僅對外輸出船舶、貨物,在輸出藝術、文化、思想方面也做得很好。談及如何迎來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新的繁榮時,他說,一是心中要帶著精神文化的心靈坐標,不能僅僅是商業;二是不要僅僅傳播自己的文化,亞洲,乃至世界的整體文化都很重要,應該一起享受、一起溝通。
希望泉州能做出最好的茶,讓全世界品嘗
——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千玄室大宗匠
“我們家族五百年傳承文化的根源在中國,所以我經常來中國。”92歲高齡的千玄室在致辭中,透露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精通與喜愛。
1964年,千玄室接過日本茶道家族使命,倡導“一碗茶中出和平”的理念,從國際化的角度謀求茶道文化的傳播,并致力于世界和平。發言中,他特別談到泉州,說泉州有文廟,孔子創造儒學,教會人們如何實踐正確的人生道路,還有莊子、老子等,中國文化是他最熱愛的文化。
發言結束后,千玄室接受海都記者的采訪,說自己品嘗過泉州的鐵觀音,“泉州人用白色小瓷杯,一杯又一杯地喝茶。鐵觀音不管是口味還是香氣,都非常的棒,而且我知道泉州出產非常好的陶瓷。喝酒容易犯錯,但喝茶是沒有問題的,茶是最好的飲品,希望泉州能做出最好的茶,讓全世界的人都品嘗到泉州的茶”。他還提到對泉州的印象,稱在知道泉州千年前就造了巨大的跨海石橋后(安平橋),感到非常驚訝,泉州文化可以向全世界宣傳。(福建日報 海都記者 吳月芳 李昌乾 劉淑清 田米 文/圖)
□嘉賓聲音
中國和泰國之間有很好的聯系,不光是在文化方面,很多方面都是相近的。文化互相交融,這次亞洲藝術節開幕式晚會上,我們泰國歌手就演唱了中國歌手鄧麗君的歌曲。兩國的飲食,從樣式和口味上都很接近。到中國訪問,好像感覺回到自己的家鄉。
——ACD機制輪值主席國、協調國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扎祿頌巴
文化全球化加速了世界體系的整合趨勢。然而由于全球化進程過于迅猛,文化的同化現象變得日趨嚴重。這種現代化可能導致文化認同和文化多樣性的流失。
——ACD臨時秘書處秘書長班迪·林沙軍
跨越地區、民族、國家的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的形成,有賴政治互信和經濟融合。但由于缺乏文化包容,政治互信不易確立,經濟融合不易實現。故而開拓文化互信、包容、共榮的園地,通過對話交流,促進不同文明、文化和宗教的相互尊重,都有著高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