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門文旅街區——原蔬菜公司2-6號樓改造是鯉城區2019年在建重點項目,其中2號樓計劃改造為“一號地點”青年共享社區,也就是“盒子社區”,目前已改造完成進入試運營階段。
社區營造概念方興未艾,共享經濟也是社會熱點,當“社區營造”遇上“共享經濟”時,它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別急,先跟我們一起走進“盒子社區”,一睹芳顏……
打造公共空間
新社交創建新鏈接
“一號地點”青年共享社區改造于今年6月啟動,12月1日開始試運營。該社區以共享為理念,也被稱為“盒子社區”,一樓為公共空間,二樓為主題展覽區和沙龍分享區,三樓為居住區。
走進“盒子社區”,一股簡潔、粗獷的工業風撲面而來,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讓人豁然開朗。“除了必不可少的承重柱,其余空間實現最大化利用。”社區主理人杜曉峰介紹,公共空間占地面積約760平方米,設有會議區、桌游區、閱讀區、飲料區、酒吧區、電玩區、電影區等區域。
公共空間以“共享交流”為理念,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創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鏈接,具有強大的社交功能。此外,空間遵循可移動、可變化原則,根據使用者需求增設物件,儼然是“真實版樂高”。
“在這里,使用者們除了免費體驗外,還可以預約舉辦展覽、聚會、演唱會等活動。”據杜曉峰介紹,公共空間實行會員準入制度,會員手機中安裝了開門軟件,只要打開該軟件,對準閃光門禁即可驗證進入。“目前,‘盒子社區’已有會員200余人。只要認同我們的理念,或捐贈共享一本書籍,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會員。”
兩種租住模式
預計明年元旦正式開放
沿著兩側樓梯往上走,便進入二樓主題展覽區和沙龍分享區。該區域內部裝修保持工業風格,除了兩側樓梯外,在空間中央增設螺旋扶梯與三樓相連,讓居住者的交流聯系更加方便。
在三樓居住區域,整齊地擺放著6個由金屬框架、實木板組裝完成的盒子,據介紹,每個盒子空間為5.4平方米,兩個人只需4個小時即可組裝完成,每個部件使用卯榫進行連接。
“每個盒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居住空間,內部空間完整且有趣,外部為共享區域。”杜曉峰介紹,盒子的房門同樣需要使用開門軟件,內設有床位、收納空間、折疊工作臺、小型空調、便攜式臺燈等功能設施。
除住宿功能外,社區在細節之處注重人際交互。盒子外部增設畫板和便利貼功能,“住戶可在畫板上寫下需求,其他住戶如果有興趣即可響應。”杜曉峰說,盒子外墻內嵌有磁鐵,我們將社區活動制作成卡牌,貼在盒子外部邀請住戶參與。“盒子的外部也可以根據住戶需求自行組裝,底部還裝有萬向輪,可旋轉、可移動。”
三樓還設有公共廚房,廚具一應俱全,住戶可自行使用;此外,衛浴、洗漱、儲物等配套設施也已配備完善。“居住區充分考慮到住戶需求,讓住戶們可以拎包入住。”杜曉峰告訴記者,該區域預計可擺放18-20個盒子,使用壽命可達十余年。
據介紹,“1號地點”青年共享社區租住模式分為短租和長租,短租租期為1-3天;長租為1個月。目前,該社區進入試運營階段,所需的盒子和智能裝備正在加緊安裝,預計于2020年元旦正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