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社會教育及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日前,鯉城啟動梅石書院、寶海庵書院復建工作,將在延續書院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復建活化、功能完善,讓書院情結、書院故事、書院精神光芒重現,打造古城文化新品牌,計劃于2021年年底前完成。
復建兩大古書院
選址開元、臨江街道
梅石書院舊址位于泉州一中學府校區,擇址在原址附近市區梅石路24號“梅石史氏小宗”古厝復建,距梅花石保護史跡約40米。據悉,該古厝始建于1811年,二進三開間的格式保存較為完整,占地約300平方米,除部分出租,其余建筑利用程度不高,是現行可以保護和利用的地塊。
梅石書院為原一峰書院,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年)曾經重加修葺,并因其地靠近清源山,一度易名清源書院。乾隆十五年(1750年),晉江知縣黃昌遇發起對書院重修擴建,并更名為“梅石書院”。
民國期間,先后在此辦了泉州農業學校、泉州鄉村示范、昭昧國學專修學校。1942年,在梅石書院舊址創辦晉江縣立初級中學,解放后易名為泉州一中。1992年,泉州一中翻建校舍時,挖出碑石兩方,分別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晉江縣梅石書院碑記》及《重修晉江縣一峰書院碑記》,現這兩方碑記豎立于校門內左側。
寶海庵書院則擇址在泉州大橋下、臨江街道轄區內的寶海庵西側空地新建,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目前此處是簡易鐵皮屋和空地等。據考證,“晉江縣南門外寶海庵”,庵內原設有義學,清雍正六年(1728年)晉江知縣唐孝本改建為書院,延師聚徒講學其中,祀朱子,有講堂齋舍。
為古書院注入新業態
推動轉型現代新型書院
復建書院不僅僅是文物古跡的修復工程。按照工作計劃,首先將結合歷史文獻、考古依據、口述歷史材料、現場調研等,進一步梳理包括書院的歷史脈絡、具體位置、建筑形制、價值意義等內容,為書院的復建提供歷史依據。
兩大古代書院復建堅持古城復興“內修于心、外修于形”,采取“一院一議”的方式,根據書院的不同情況、建設內容和規模,統籌考慮整合周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注重規劃設計和建筑形態,嚴格遵循經典中國書院格局,將閩南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材料相結合,突出設施功能,強化建筑空間功能使用,使書院成為氛圍濃郁的傳統文化集聚區,打造成為古城文化的新品牌。
復建工作還將結合遺址周邊遺存、當地文化空間等實際,打造成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綜合性惠民書院。建設配套設施,結合古代書院自身功能特色開設專題展覽及引進“百姓書屋”等,賦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提升使用效率和惠民實效,形成服務公眾的文化集聚區,推動古代書院向現代新型書院發展和創新。(來源:泉州晚報、海峽都市報、鯉城區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