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市首批“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工作會議在江南街道王宮社區王順興信局“奇園”召開。會議采用以會代訓的模式,展開項目工作業務培訓。泉州市檔案局副局長陳若波,鯉城區委常委曾朝陽出席并發表講話,市方志委副主任林龍海主持會議。
據了解,此前,市檔案局和市方志委聯合組成調研組,完成對全市72家申報“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的村(社區)的調研和實地考察,并確定首批12個“鄉村記憶文化”項目建設試點單位,鯉城區江南街道王宮社區入選該名單。
匯聚于王宮社區的非遺文化拍胸舞、車鼓舞成為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鄉土文化
位于江南街道的王宮社區,形成于清朝年間,轄區面積0.7平方公里,是泉州市著名僑鄉。王宮社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歷史沿革中,大批非遺文化匯聚在此,同時保留下王順興信局遺址、王宮陳氏華僑歷史博物館等古建筑,孕育一方厚重的鄉土文化。
王順興信局遺址
王宮社區有一處由歐式風格的“奇園”和中西合璧風格的“船樓”組成的遺址,這是泉州目前已知最早、規模最大的僑批局(即僑信局)——王順興信局。由泉州“郵政之父”王世碑于1898年創辦成立。
1912年王世碑去世,信局交由后人王為針、王為奇打理。在兄弟二人的打理下,信局生意蒸蒸日上。信局規模不斷擴大,兄弟二人先后在社區修建“船樓”宅院與“奇園”別墅。當時在王宮社區流傳著這么一句話“到王宮,沒有聽到王為針敲銀的聲音,肯定會走霉運!”雖有些夸張,亦可見王順興信局的經營盛況。
王世碑三代人,經營僑批業務80余年,王順興信局獨特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在泉州僑批史上留下絕無僅有的一筆。
王宮陳氏華僑歷史博物館
王宮陳氏華僑歷史博物館設于陳氏祖厝內,館內主要陳列陳守仁家族海外奮斗創業歷史,這是全國第一個由家族成員共同捐資建立的介紹華僑出國謀生歷史的村級博物館。
該博物館由陳守仁發起倡議,海外各家族成員群起響應,聯袂捐資一百多萬人民幣興建,占地面積共六百多平方米。陳氏族人將王宮社區陳氏潁川宗祠后軒辟為館舍,館內收藏有紀念先人生息勞作的實物舊器皿,如人身賣斷契書原件、田宅字契、鬮書、兩地書信、僑匯單(俗稱僑批)、菲律賓中學成績單、譜牒、生活用具、工藝品等一千多件,包括陳守仁先生先父陳章桂、先祖父陳文階以及其他族人早期南渡入蕃的活動照片、部分早期住宅建筑構件。
王宮社區陳氏華僑對故土非常眷戀,始終將王宮社區當作自己的“搖籃血地”和“永遠的家”。每年都有不少散居世界各地的陳氏后人到此參觀,了解祖輩的奮斗史。
據了解,12個試點村(社區)的鄉村記憶文化均具有鮮明特色,擁有較豐富的、有代表性的傳統記憶文化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能充分展示“一村一韻”特色。本次會議標志著泉州市“鄉村記憶文化”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按計劃,王宮社區等首批12個試點村(社區)將于今年11月30日完成驗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