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鯉城溫陵路鳳池巷山外山國術館,身高一米六的張曉峰和身高一米八的兒子張文釗切磋武藝,兩人全身肌肉緊繃,拳與掌接觸時發出“砰砰”的響聲。張曉峰一邊提醒兒子一邊出手,不到一分鐘兩人已是大汗淋漓,一旁手機響起,父子倆全然不顧,專心對招。切磋武藝是張家父子每日的必修課,不論是在武館還是家里,只要有時間,父子兩人便開始對練。
張曉峰與張文釗對練
張曉峰今年46歲,泉州鯉城人,是泉州市五祖拳非遺傳承人,泉州山外山國術館館長。個子不高的他異常健碩,一看就是個練家子的。
為圓武俠夢,起早貪黑學武藝
武俠是什么?是金庸筆下保家衛國的郭靖,是古龍筆下熱血少年蕭十一郎,是梁羽生筆下我行我素的上官天野……每個熱血少年都曾有過一個武俠夢,張曉峰也有。
讀小學二年級的他一知半解地翻閱繁體版《萍蹤俠影錄》,當時他幻想自己是那個瀟灑不羈的張丹楓,武俠夢從那時便已萌發。
1993年張曉峰獲全國首屆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南拳冠軍(張曉峰供圖)
1986年,14歲的他拜師泉州五祖拳名家蘇再福,叩頭、敬茶,成為蘇老門下一名弟子。當時他就讀泉州五中初二年級,為了保證學習、練拳兩不誤,每天早晨5點半,從后城自家到西街蘇師父家這段路,張曉峰空腹推著自行車跑步當做鍛煉。到了師父家中,則開始練習基本功,扎馬步、走步、踢腿、練拳……這也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當時師父是擇徒而教,只有將之前所學融會貫通,師父才會將他叫到身邊繼續傳授功夫。“對于拳法,師父很嚴厲,一點都不含糊。”張曉峰知道,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能學到更多東西,一刻也不敢懈怠。
隨著學業的加重,練拳和學習越來越不可兼得,15歲那年張曉峰想放棄了,惜才的蘇再福不忍,便寫信勸導張曉峰。后來蘇師父怕他沒收到信,還親自到家里。“如果沒有師父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我。”張曉峰對恩師充滿感激。在他家中保留當年恩師留給他的拳譜和手寫功法,每每遇到瓶頸,他都會仔細翻閱,尋求突破。
短短五年時間,張曉峰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少年練成身懷武藝的少俠,協助師傅在訓練點傳藝,1993年獲全國首屆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南拳冠軍。
開武館收學員,傳播正確價值觀
武術能用來干什么?影視作品中,有的武林高手用它來懲奸除惡,有的則用來恃強凌弱。張曉峰認為習武是用來強身、健體、自衛、防身。
1991年從華僑職業中專畢業的他,先后當過車間主任、少體校教練、中巴車售票員,每天仍堅持和幾個徒弟在家門口的空地上晨練。“你那么喜歡練武,為什么不自己開武館呢?”好友的一句話點醒了他,鋪地毯、買器材……2003年他用2萬元將自己家改造成武館,取名“山外山國術館”,意在告訴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需謙虛謹慎。第一批學員僅有11個。
張曉峰傳授學員武藝(張曉峰供圖)
2004年春節過后,慕名習武的人越來越多,從11名到近百名,武館搬到了義全街;當500平米的武館容納不了學員訓練,2009年山外山國術館第三次搬遷,搬到溫陵路鳳池巷。
學員越來越多,小到4歲大到50多歲,紀律如何制定?張曉峰想起年輕時令自己后怕的輕輕一拳。當時他和妻子在街上走著,一醉漢從兩人中間硬插過,妻子與其產生了爭執,血氣方剛的張曉峰一拳過去,那人便倒地。“他躺在地上一分多鐘,我非常緊張,該不會誤把人打傷了吧?”讓張曉峰感到慶幸的是,他用力還是有所控制,后來那個醉漢自己爬起來走了。從那以后,遇見再氣憤的事,他都會忍住,做到以理服人。
“學員上課第一天,我都會和他們強調紀律,讓他們在五祖先師的牌位前保證不主動用拳頭解決問題。”張曉峰說,他的做法也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同。有一個學員在學校被同學打了一拳,他媽媽問你為什么不還手,他說張師傅說了,習武之人不能以暴制暴,要以理服人。
在張曉峰的辦公室內,有一個玻璃柜整齊排放著他和徒弟們在國內外各種武術比賽斬獲的獎牌、獎狀。作為泉州市武術協會秘書長,他經常帶隊出訪美國、韓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進行武術交流,他把弘揚五祖拳當成了自己的責任。
父教子習拳法,子助父共傳承
張曉峰的兒子張文釗今年18歲,已是國家二級運動員,并頻頻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十四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上,張文釗獲得五祖拳第一名、大刀第二名的佳績。
張文釗直言:“我并不是自愿習武,是我爸逼著我練習。”5歲時,他便被帶到武館練武。當時張文釗會問母親,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學其他,我只能練武,這個問題困擾了他很長時間。胳膊擰不過大腿,除了上課,他幾乎每天都泡在武館內,平均一天4個小時。
對于打拳,父親一直都是非常嚴格。“我曾經因為一個起跳動作沒到位,練那套拳練了三個月。”張文釗說,三年級第一次拿獎,迎來的不是父親的贊許聲,而是批評。父親的嚴格他歷歷在目,他覺得父親是個武癡。“我希望他做到最好,哪怕得第一名,只要有不到位,我都會指出來。”張曉峰說著拍了拍兒子的肩頭,眼里流露出對他的贊許之情。
現在張曉峰把兒子送到首都體育學院進一步學習。“我希望兒子在大學里學到更專業的理論知識和體育語言。”張曉峰說,他想要編寫一本關于五祖拳的書,將自己從師父身上所學以及三十余年所悟編寫進去,到時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兒子在專業學校的學習造詣,應該是有所裨益。
習武是為了什么?14歲的張曉峰為的是圓自己的武俠夢,46歲的他則是為了傳承,將五祖拳更好地傳承給后人。在這三十余年的習武生涯中,他悟出了武術之道:“習武之人需要遵規守紀,愛國愛民,不斗兇狠。”張曉峰說,武術內容繁多,技術較高,要做到意志堅強,百折不撓,拳不離手,勤學苦練,專研武技,精益求精。(記者 施遠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