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8日訊 經過了2013年的“世界閩南文化節”、2014年獲評“東亞文化之都”,2015年正在舉辦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再加上這兩年的元宵燈會,“文化看鯉城”的理念逐漸深植人心,回回都是人氣爆棚。
亞洲藝術節今天開幕啦!無論傳統文化簇擁者,還是“二次元粉絲”,在鯉城,總有一些活動值得你的期待。
昨天起,鯉城區籌備了50多場文化展覽展示展演活動,在龍頭山片區、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及新門文旅街區三大區域陸續展開。地處亞洲藝術節“魅力文都”版塊的主會場,這里的活動精彩紛呈。
亞洲藝術節的“鯉城時間”展現的是鯉城文化復興的縮影。泉州市已全面啟動“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和“古城文化復興計劃”,鯉城積極響應,意在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助力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先行示范區”。
龍頭山片區
大麥倉領銜藝術空間
鯉城區將在龍頭山舊糧庫開展亞洲各國老電影海報展、閩南民俗風情攝影展兩項靜態文化展示活動,以及“海絲夢·鯉城韻”百名少兒書畫活動,同時依托舊面粉廠鋼結構舞臺,舉辦“東方韻·華服情”服裝展示專場秀、群眾文化藝術展演專場、“蝴蝶花開”鯉城區少兒舞蹈專場及全國藝術特長生福建省才藝匯演四項動態文化活動。此外,還將在片區內組織“筍江月·閩南風”閩南文化民俗展演活動。
“魅力文都”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源和堂大麥倉舉行,頂棚飄起了彩虹絲帶
想要懷舊的朋友,可以關注老電影海報展、閩南民俗風情攝影展,尋找“匆匆那年”。“蝴蝶花開”鯉城區少兒舞蹈專場11月14日晚在西街舊面粉廠大麥倉內舉辦,往屆孩子們充滿童稚的表演,吸引眾多大人的圍觀喝彩,已成為鯉城區少兒舞蹈水平展示的重要演出。“東方韻·華服情”服裝展示專場秀將于11月10日晚舉行,旗袍、漢服輪番登場,還有傳統的香道表演、茶道表演、古琴古箏表演,了解禪服文化背后的精髓。
龍頭山片區是此次亞藝節鯉城區活動的重點區域,承載著泉州市一級的重要演出活動安排。前天下午啟動的“價值發現——海絲藝術漫步泉州藝術活動”,以及昨晚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魅力文都”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文藝演出等。
為大麥倉改造操刀的,是奧運會“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李興鋼。他成功地將舊工業廠房轉化為文化藝術產業空間,變身有活力的多功能區域,成為泉州獨一無二的當代藝術空間。
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 老廠房化身創意空間
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是每次大型文化活動的重要舉辦地。本屆亞洲藝術節期間,這里將配合泉州市舉辦國際文都論壇“TEDx亞洲藝術節”、“文化之都,國際魅力”主題展覽、歐亞城際即時互動藝術裝置Connecting Cities、“佛自故鄉來”尼泊爾唐卡藝術展等四個活動。園區還策劃安排戰火中的遠方——戰地攝影分享、清代畫家孫溫《紅樓夢》系列國畫展、本土畫家畫本土——暨《寫生泉州》美術作品聯展等20個活動項目,獻禮亞洲藝術節。
即日起到15日,為紀念曹雪芹誕辰300周年,北京曹雪芹研究會將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一房山文創藝術館,展出《紅樓夢》230幅復制品和“金陵十二釵”原作,原作是清代嘉慶年間的畫家孫溫所繪制的工筆畫。這位畫家約從50歲畫到85歲,才完成構思和創作。
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2011年開園,是泉州首家創意產業園,位于泉州市鯉城區新門街350號,前身是創辦于1916年的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廠”。改造后的園區依然古樸厚重、深沉自在,青石建筑、木梁泥瓦、古榕綠陰和創意空間、藝術廣場、商務休閑區等交融錯落,歷史工業建筑及生態肌理清晰,現代文化創意魅力凸顯。它先后獲評福建省首批創意產業重點園區、“2013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最受關注的十大園區”,與北京798、成都東郊記憶、上海田子坊、深圳F518等國內知名文創園區同榜齊名。
新門文旅街區 改業態還原古早味道
亞洲藝術節期間,新門文旅街區將依托180余間旅游文化特色商家舉辦多彩文化活動。包括古城新門攝影作品主題展、桑蓮居“心經·香道”主題展、2015“大疆”無人機飛手訓練營主題活動、靜思書軒公益系列主題講座等多個項目。
遠眺新門街
新門街匯聚南音藝苑、泉州梨園戲劇院、源和1916創意園等,是極富閩南文化風韻的街區。新門街片區將打造傳統文化區、旅游觀光區、閩南特色體驗區、生活休閑區四個功能區。實現商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古街區的華麗轉身,成為中國獨有、泉州特有的“文化會客廳”,向八方游客展示具有豐厚底蘊的泉州文化、閩南文化。
重新改造的新門街區,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蛻變。按照規劃,新門街淘汰了一批低層次的商業業態,如家紡、餐飲等,引進了傳統藝術美術大師盧思立工藝館、“非遺”工藝永春漆籃、涂門貢糖、臺灣“靜思書軒”等文化業態,著力打造一個展示泉州市文化旅游資源和“非遺”項目的特色窗口,力爭盡可能地集納大泉州的古早味,包括歷史、文化、傳統美食、旅游休閑等傳統元素。
古韻新姿 “鯉城時間”更精彩
“鯉城時間”展現的是鯉城文化復興的成果。
泉州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最核心部分就在鯉城這6.71平方公里的古城區。而這6.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納融匯了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的精華。
鯉城區將按照歷史遺跡分布和建筑風格,以中山路為中軸,由南至北,規劃打造具有宋元特色、明清氣息、唐朝韻味的三大歷史文化旅游特色街區。目前,鯉城區正在以天后宮、德濟門遺址、李贄故居、聚寶街等為主體,打造具有宋元特色、融海內外交通文明為一體、“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聚寶城南”閩南文化生態園特色街區;以府文廟、關岳廟、元廟觀、清凈寺和后城旅游文化街為主體,打造具有明清特色,融儒、道、回、民間信仰文化于一體的特色街區;以開元寺、西街、舊館驛等古街坊為主體,打造具有唐代韻味的特色街區;利用源和1916、新門街、華僑新村等文化街區,推出古城謁祖朝圣游、古城創意游等旅游產品。(海都記者 吳月芳 王金淼 通訊員 林朝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