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車間里,進城的陶瓷工人在熟練地拉坯、上釉;農村山野間,游客在休閑嬉戲,洋溢著綠色發展、文旅融合的希望;深夜街巷中,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盛夏時節,記者行走在德化廣袤的城鄉之間,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20世紀80年代,德化縣開始深入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開創了“以產興城、以城聚人、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此后的30多年里,德化銳意改革、積極探索,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先后獲評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范縣市,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
在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德化人民的腳步始終鏗鏘。
產業共富,造就核心支撐
富民,先要強產業。
一抔戴云山的高嶺土,一捧浐溪的清水,一窯千年不熄的柴火,還有能工巧匠們的堅守和熱愛,它們交織在一起,燒制出舉世驚艷的德化陶瓷。
2001年4月19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深入德化縣調研,為陶瓷產業發展指明方向:“要緊緊抓住陶瓷這一支柱產業,結構調整要圍繞特色來優化,并不斷向工藝縣發展。”
路走對了,就不怕山高水遠。
20多年來,德化始終把陶瓷產業作為立縣之本、富民之基,實施陶瓷創新戰略,提升陶瓷產業鏈條,夯實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實體根基,也帶動了礦產采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機械、彩印包裝、花紙生產、交通運輸、陶瓷旅游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吃透全產業鏈價值。
今天的德化,擁有陶瓷企業4500余家,德化陶瓷品牌價值超千億元,榮膺全球唯一“世界陶瓷之都”稱號,2024年陶瓷產業集群規模達663億元。在這里,城市和人,都與陶瓷產業深度融合:四分之三產業與陶瓷有關,帶動從業人員10多萬人,每3個人中就有1個從事陶瓷相關產業。
德化陶瓷產業的魅力,不僅在于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是不斷創新升級的結果。
一車車陶坯由傳送帶送出,通過全自動滑輪軌道,精準送入窯爐中燒制,全過程無須人工監測,只需運用智能終端進行實時自動化控制——在德化,越來越多陶瓷生產車間,都在呈現“智造”帶來的高效便利。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深刻的“智變”頻頻發生:3D陶泥打印、5G全連接工廠、自動注漿機等新技術廣泛應用。
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曾憲升說,從過去引進吸收再創新,到如今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德化陶瓷產業的發展動力全面切換為創新引擎,加快促成“智改數轉”。這一切的底層邏輯,就是讓企業真正壯大產能、實現更高收益,造福一方百姓。
“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閩中山區縣德化,用陶瓷藝術和陶瓷產品書寫著渴望開放、走向開放、擴大開放的信條。
德化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產品暢銷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中占據著重要份額。今年前5個月,德化以陶瓷產品為主自營出口額14.4億元,同比增長15.09%。
在德化,發達的陶瓷產業,寫就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瓷都傳奇,更為當地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根基和核心支撐。
統計顯示,2024年,德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32元,同比增長6%。
民生共富,筑就溫情之城
華燈初上,德化的夜生活開始了。“小吃街”行人摩肩接踵,名吃店鋪早已排起長隊,大街小巷充滿歡聲笑語。
初到德化的人,往往忘記這是個地處“閩中屋脊”的山區縣。“現在縣城人氣非常旺,店里生意很不錯!”在街邊經營飲料店的楊嘉榮臉上滿滿的成就感。
對一座城市來說,發展就意味著生長,就需要突破——突破資源束縛、突破空間限制、突破機制藩籬、突破觀念桎梏。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德化縣就提出“相對集中全縣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首先支持城關地區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是陶瓷業”,撬開城鎮化大門,實施“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農村勞動力向縣城遷移,人口紅利逐步顯現,“煙火氣”隨之聚攏。這不僅是縣城外延的單純擴展,更是內涵的一次重大提升。
如今,德化城區建成區面積達30.8平方公里,較2001年時擴大了5倍,城鎮常住人口近27萬,城鎮化率高達79.47%,成為閩中城區人口最為集聚的區域??h城里集中了超全縣三分之二的勞動力、經濟總量和稅收。
2002年,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德化葛坑鎮大嶺村村民蘇啟輝來到縣城進入陶瓷廠工作,每月有一兩千元的收入。如今,他已是一家陶瓷企業的車間主管,每月工資到手有六七千元。相比在家務農,他對這個收入頗為滿意。
“‘大城關’戰略的實施,離不開產業的支撐。只有產業發展起來,工作崗位多起來,進城農民有工作才能留得住。”德化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周益國告訴記者,全縣9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城區周圍,確保農民進城能就業、有工資,進城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達70%以上。
陳仁杰一家同樣選擇離開大嶺村來到德化城關務工。3年多前,他們以每平方米3600元的價格,在城東“萬德·富貴世家”小區購入一套保障性住房。這是德化進城務工人員安居工程之一,小區里像陳仁杰一樣的進城務工人員不在少數。
人進了城,配套服務要跟上,才能留得住、扎下根。
近年來,德化通過舊村復墾安置房、進城務工人員安居工程、企業職工公寓、造福搬遷工程、林權換房等方式,加大經濟實惠住房建設,累計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限價房等2.7萬余套,讓8萬多進城農民、5萬多縣外務工人員“留得住”。
住有所居僅是最基本需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都在持續發力。如今,德化縣城公共服務設施的高品質、高品位,成為人氣的“吸附器”。
有產業吸附力、有就業收入、有城市配套保障,如今的德化,海納百川、聚焦民生,成為一座溫情之城。
城鄉共富,鋪就關鍵路徑
“以前這邊都是農田、破舊房屋,沒什么人來。現在老屋翻新了,棧道也修建完畢,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村子的變化好大,都變成‘網紅村’了。”
……
在德化縣國寶鄉南斗村,村民向記者說起了村里的蛻變。
南斗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曾因陶瓷制造業興盛,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聞名遐邇的“億元村”。此后,在陶瓷廠關停、“大城關”建設等背景下,南斗村一度變成“空心村”,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發展什么產業才能強村富民?”面對產業底子薄、人員老弱化的發展困境,南斗村在思考。
經過多方論證,以紅色研學農旅為特色的綜合體發展藍圖應運而生。南斗村黨總支書記林德頌說,村里設計打造了“南斗風云”紅色主題景觀稻田,完成了“戴云之戰革命歷史陳列館”、鳳美堂等修繕建設,建成了溪口窯柴燒共享基地;積極向上爭取資金1600余萬元,建成游客服務中心、民宿、農家美食坊、陶瓷文創空間、共享書院等配套,推動南斗村成為省、市級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高校書畫寫生基地和紅色研學目的地。
在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時代風口下,當地知名外商陸升(福建)集團有限公司與南斗村一拍即合,建設集露天咖啡館、書屋、親水游樂園、主題民宿餐廳等業態于一體的研學綜合體,近日便可部分投入運營,真正做到了“打生態牌、吃文旅飯、走致富路”。
“希望能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帶領村民一起干。”該項目負責人陳貴生說,鄉村振興不僅僅盤活了農村閑置的房屋資源,更重要的作用還在于帶動就業創業,實實在在促進農民增收。
在德化,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人口進城,農村“空心化”問題凸顯。隨之而來的還有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較弱、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等難題。
出路何在?德化的解決辦法是——抱團取暖。
“創新推行‘跨鎮聯建’機制,立足歷史人文、地理區位、道路交通、資源稟賦等因素,將16個非城關鄉鎮劃分為東部、西南和西北3個片區,共同推進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社會治理、資源開發、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村集體增收等工作,推動片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德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佰凌介紹。
聚焦鄉村富民生態產業,德化建立跨鎮聯建“共富聯盟”。目前,全縣已聯合策劃共富項目93個,對16個鄉鎮“四季文旅IP”和鄉村特色資源進行挖掘,積極引導優勢資源向聯建鄉鎮集聚,引導周邊村民就近就業。
2024年,德化縣旅游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20.8%,一大批農村居民從中受益。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推動了鄉村振興,帶動了文旅繁榮,鋪就了一條德化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記者 何金 湯海波 通訊員 許章槐 林婉清)
記者手記
做好共富探路者
□本報記者 何金
這里的產業,扎實厚實,生命力持久;這里的城市,熱鬧繁華,煙火氣十足;這里的農村,正逐步告別“空心”,煥發新活力……這些,都是記者在德化采訪時看到的場景。
共同富裕,知易行難。對于一個地方來說,尤其如此。
共同富裕須以產業作支撐。我們從德化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徑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發達的產業經濟。對德化來說,千年的陶瓷產業,在德化人手中玩轉并發揚光大,解決了包括進城農民在內的群眾的就業問題,而且涵養了當地的經濟業態,成為富民產業。
共同富裕不僅在于物質層面,還在于精神層面,是以人為本全面的富裕。采訪中,從一張張熱情洋溢的臉上,我們感受到德化人身上涌動著對生活的熱愛。從民生保障到城市配套,從城市功能提升到鄉村文旅興起,激活了當地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和追求生活品質的精氣神。
德化人從探路“小縣大城關”到今天的全面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我們感受到的是,德化干部始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情懷和共富理想。
當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努力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德化縣依托自身要素稟賦和作為,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積極探索出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值得參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