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居在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卻成為很多游人、攝影愛好者喜歡去的勝地。這是為什么?原來,村中完整地保留著一座300多年歷史的三層大土樓。土樓建于明清之交,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最多時住3000人
從遠處看,土樓更像個古堡,呈正方體,高約20米。外墻灰白色,屋頂是磚瓦結構。土樓正大門上方掛有一匾額,題寫著“崇墉永峙”四字,落款為“甲申年瓜月”。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明朝崇禎末年、清朝順治元年,正是在這一年,龍通許氏14代傳人許爾階動議建設這座土樓。
土樓內有廂房72間,一樓建有糧倉、廚房等各式功能區,最多時住了3000多人。如今,土樓雖無人居住,但依然很干凈。
關鍵字:歷時8年建成
龍通土樓是怎樣建成的呢?據龍通許氏家譜記載,經幾十年籌備,土樓于甲寅年(公元1674年)動工建設,歷時8年,壬戌年(公元1682年)落成。
關鍵字:傳奇“土樓媽”
土樓的建造歷時8年,不僅耗資巨大,糧食也是問題。
“土樓媽”是龍通村蓮山李氏,少年時嫁入許家。相傳當時李氏的父親也很富有。建設土樓期間,“土樓媽”使法向其父求得兩倉庫(本來其父只肯供一倉庫)的糧食,為土樓的建設提供了保證。泉州俗語“查某仔賊”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土樓建造時,“土樓媽”的父母從不曾探訪。土樓落成時,其父看到土樓如此高大宏偉,擔心李氏子孫遭受許氏后人欺負,“土樓媽”見狀,當場跪地向天發誓,許、李子子孫孫定當和和睦睦,其后兩家子孫果然做到。
又傳建造土樓時,“土樓媽”夜以繼日不曾停歇,3年才梳洗一次頭發。鄰里來幫忙,只要搬一塊小石頭,“土樓媽”也都會盛一碗米飯作為回報,“土樓媽”因此得到了鄰里的好評。
關鍵字:抗土匪護鄉民
土樓的三樓有一條1.6米寬的走馬路,繞土樓一圈,四周土墻設有無數個瞭望口和用竹筒安放其中的射擊孔,它們安放的角度各異。據介紹,土樓建成后,遭遇土匪、白軍多次進攻,這些裝備正是用于抗擊侵略者、保護鄉民的。(記者 楊秋香 通訊員 趙智聰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