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輕人要來學木偶,林海良總是開心地教。
翻閱大量史料 潛心創作劇本
“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帳前可演天下事,箱中能容世上人”,說的是布袋戲舞臺雖小,卻大有乾坤。因此,布袋戲表演,除了唱作之外,劇本尤其重要。然而祖上除了手藝和父親手把手教會的幾個劇目,只留下一本劇本目錄,120部戲曲,沒有內容,只有目錄。沒有內容,這戲要怎么演下去?
好在林海良文化水平較高,從小熟讀古書,看得懂文言文,許多歷史典籍也通曉其意,既然祖上沒有留下劇本,那就自己編吧。林海良表演的劇目大多取材于古代小說和戲曲,比如《三國演義》、《西游記》、《西廂記》、《桃花扇》等。在他的“書房”內,記者看到了一大摞的古典小說,有一本厚厚的手抄本《南唐演義》,老林說,他前后抄了十年,邊抄邊學邊創作。
在把原始故事領會透,再結合閩南語方言和布袋戲的特點進行創作,編排出了很多新劇目。由于熟讀原著,演出中,他往往能加入一些古語、古詩詞、古對聯,為表演起到畫龍點睛或插科打諢的作用。
近年來,林海良在傳承表演布袋戲傳統曲目的同時,注重結合新時代新形勢,對劇本內容進行創新、編排和表演,如自編宣傳計劃生育、茶藝戲等劇目;也會結合當地的風土地理,創作一些鄉土題材的劇本,2008年,他結合虎邱茶葉黃金桂的發源歷史,創作新編布袋戲《黃旦記》。
木偶頭裝箱后,即可外出演出。
重任在肩不敢卸 六十載無悔堅守
一個布袋戲戲班一般僅三五人,多由家庭成員組成,往往是父子、夫妻、兄弟同臺演出,技藝也是代代相傳。演出的裝備相對簡陋,舞臺是一個兩米長、一米五寬的戲棚,木偶頭等道具裝入箱后即可挑擔出行。一個布袋走四方,這便是布袋戲名稱來源的傳說之一。
有接戲的日子里,天還沒黑,林海良就要和戲班的搭檔們,提著裝戲臺、鑼鼓等工具的布袋和裝木偶的舊箱子,迎著夕陽出發了。那個斑駁粗糙的木箱,還是父親留下來的。
作為班主,林海良是“假宜真”的主演,他嗓音好,憑借一雙巧手,一人塑造傳統戲曲中生、旦、丑、獸、雜等形象。主演可謂布袋戲的靈魂人物,身系演出成功與否,要包辦戲中所有人物的唱、念、說、打,僅唱這一項,表演者就必須具備模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音質、不同講話風格的技巧,且必須能做到各種不同性格的角色五音分明,加上情緒表達的八聲七情等,因此,不僅需要一定的天賦,還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學造詣和音樂素養。
盡管老林很謙虛,將自己的天賦與努力,都歸功于幼時家學環境,然而,沒有他后來60多年的努力與鉆研,也就沒有如今遠近聞名的“假宜真”了。
熱鬧的鑼鼓聲中,老林抑揚頓挫念白的響起,手中布偶舞動出生命的靈性,開始演繹人間百態,給寂寞的鄉村夜晚帶來歡樂,為許多80后、90后們留下了珍貴而美好的童年記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