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村66歲的林海良為將布袋戲傳承發揚下去,放棄工作,60年堅持演出;他翻閱大量史料和民間傳說,潛心鉆研劇本創作和表演方式;現在他每周還義務到附近幾所小學教孩子們表演
一拿起木偶,林海良就進入忘我狀態。
“太精彩了!”在本月初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之中國地市報走進安溪鐵觀音采訪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40多家主流媒體的70多位社長、總編、主任、記者組成的采訪團,欣賞完一出精彩的布袋戲《草船借箭》后,贊不絕口,“長槍短炮”一陣響。
得知擔綱表演的是5位年齡介于10歲到11歲的小學生時,采訪團成員更是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太了不起了!”5個孩子表演時,幕后一雙含笑期許的目光一直在注視著他們,這位年逾六旬的老者,就是金榜村“假宜真”布袋戲第五代傳人林海良。
看到孩子們獲得贊許和喝彩,他比自己表演時獲得肯定更欣慰、更驕傲,因為在這些熱愛布袋戲的孩子們身上,他看到了布袋戲這一民間藝術瑰寶的傳承和未來。
林海良為創作劇本,翻閱大量典籍,許多書都被翻破了。
放棄教學工作 第五代傳人接棒
“假宜真”這個招牌,傳到林海良手中,已經是第五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布袋戲又被稱為掌中木偶戲,自泉州市區傳入金榜村已有100多年,在閩南地區,無論是佛事酬神,還是新屋落成、婚喪嫁娶,許多人都會請布袋戲戲班來演出。
兒時,林海良就跟隨父親四處演出,耳濡目染,很快學會了布袋戲基本的唱、念、說、打等要領,6年級便開始獨立演出了,“出生后就整天看,睜眼閉眼都是,也不用特別學習、練習,沒有很辛苦的學藝生涯。”這個面色黝黑,看起來更像茶農的民間老藝人十分淳樸,為人謙虛實在。
1974年,林海良高中畢業,這在當時,算比較高的學歷了。兩年后,他到當地一所民辦學校代課。1978年,村里歡送新兵入伍,請他去演出布袋戲,他編的現代戲演出之后,反響很好,其他村子歡送新兵也都紛紛來請他演出,后來,連附近鄉鎮也慕名前來請他,一下子連演許多場。
本來他都是利用課余時間接戲,那段時間演出一多,就有點顧不上教學了。內心對布袋戲一直十分熱愛,亦非常清楚自己有傳承使命的林海良,在眾人不解的嘆息聲中,毅然放棄了大家眼中的“正經事業”,約上另外兩個從小一起長大、同樣鐘愛布袋戲、同樣在當教員的同學,一起辭職出來,扛起了“假宜真”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