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閩南網 > 泉州 > 安溪 > 產業(yè)聚焦 > 正文

    安臺茶脈同根生 兩岸茶韻共傳承

    來源:安溪報 2025-07-01 11:34 http://www.iosapp77.com/

      一片茶葉,承載著數百年安溪人的遷徙傳奇,在臺灣的丘陵云霧間深深扎根;一縷茶香,裹挾著跨越海峽的悠悠鄉(xiāng)愁,將安溪與臺灣的血脈情誼釀成了醇厚的文化佳釀。從安溪先民墾荒植茶的堅實足跡,到凍頂烏龍與木柵鐵觀音枝葉相連的親密姿態(tài);從包種茶制法的匠心傳承,到當代兩岸茶王同臺競技的精彩盛景——安臺茶緣,早已沖破地理的藩籬,成為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生動寫照。

      安溪茶商赴臺開設的有記茶業(yè)公司,是臺灣早期知名的茶行之一。圖為保留下來的有記制茶的焙籠間。

      臺灣茶種里的“安溪基因”

      翻開臺灣茶葉的基因圖譜,里面深深鐫刻著安溪的印記。臺灣學者程大學在《臺灣開發(fā)史》中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粵人至鶯歌石莊墾拓,后來閩粵械斗,安溪人許丁來此地種茶,粵人悉去,以名茶山。”許丁渡海墾臺種茶,成為臺灣茶史拓荒者的典型代表。歷史上,因土地和人口壓力,大批安溪人選擇渡海墾臺。他們從安溪出發(fā),輾轉抵達廈門,再從淡水登岸,選擇與原籍地形相似、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帶拓荒墾植,如臺北木柵山區(qū)等,他們以農為生,同時將故鄉(xiāng)的茶樹帶到了寶島。

      凍頂烏龍茶

      誕生于這一時期的臺灣名茶之一——凍頂烏龍茶,其源頭正是安溪。矮腳烏龍也稱青心烏龍、軟枝烏龍。1937年福安茶業(yè)改良場莊燦彰在《安溪茶業(yè)調查》一書中記載:“軟枝烏龍相傳百余年前(1837年以前),由安溪人移植于建甌。”1942年《崇安縣新志》記載,武夷烏龍茶樹系從建甌移植。清咸豐五年(1855年),臺灣南投林鳳池又從武夷山移植烏龍茶到臺灣凍頂山,后來便有了凍頂烏龍茶。從安溪到建甌,再到武夷山,最后到臺灣,凍頂烏龍流淌著的也是安溪烏龍茶的基因。

      臺灣烏龍茶的另一經典——木柵鐵觀音,與安溪烏龍茶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據記載,清光緒年間,家住馬峰山下、遮頭溪畔的安溪大坪萍洲人張乃妙跟隨其繼父,輾轉來到臺灣。抵達臺灣后,父子倆選定臺灣新店大崎腳的雞心尖山麓,一鋤一鎬地開墾茶園,種上從家鄉(xiāng)帶來的茶苗。此后,張乃妙又在臺灣木柵山區(qū),尋找到與家鄉(xiāng)馬峰山地理氣候特征相似的樟湖山,并在此開發(fā)茶園,種下從家鄉(xiāng)帶來的12株鐵觀音。這批鐵觀音茶苗也成為臺灣木柵鐵觀音的起源。詩人林荊南還為此賦詩:“茶尊木柵鐵觀音,樅本安溪史跡尋。”

      早期臺灣傳統(tǒng)功夫茶組具

      無論是地方志的細致記載,還是文人墨客的筆墨留痕,都能從中探尋到臺灣茶葉種質的脈絡。從茶葉種質溯源的細微之處,便能清晰且深刻地洞察到安臺兩岸茶葉之間那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深厚淵源。

      制茶工藝、茶文化中的安溪印記

      安溪茶人帶來的不僅是茶種,還有制茶技藝的傳承。早期,這些安溪移民除了帶來茶種,在茶葉種植與采摘環(huán)節(jié),也完全遵循安溪傳統(tǒng)的方法進行操作。后來,在烏龍茶生產的基礎上,結合當地茶葉特性與市場需求,獨具臺灣特色的包種茶應運而生。

      文山包種茶

      根據臺灣《南港志》記載,包種茶由清嘉慶年間的安溪人王義程所創(chuàng)。他以傳統(tǒng)制法融合閩臺風情,開啟臺灣包種茶的百年輝煌。由于將茶葉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故而稱為“包種仔茶”或“包種茶”,并在臺北茶區(qū)倡導及傳授制法。如今,文山包種茶作為臺灣北部烏龍茶的代表,與凍頂烏龍茶齊名,享有“北文山、南凍頂”的美譽。

      清光緒十一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錦、魏靜相繼入臺,在臺北縣七星區(qū)南港大坑(今臺北市南港區(qū))從事包種茶的制作研究,并被臺灣當局聘請為講師,向全省講授包種茶制作技術。每年春秋茶兩季,他們都會舉辦包種茶制作技術講習會,持續(xù)幾十年,對包種茶產制技術的傳播普及與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臺灣的茶葉》中記載:“光緒十五年(1889年),劉銘傳促使大稻埕各茶行組成茶郊‘永和興’,四赴安溪招聘制茶師傅,傳播制茶技藝,對臺灣包種茶、烏龍茶采制技藝進行改良,并大力推廣,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見,這些安溪茶商與制茶師傅的到來,促進了臺灣茶葉生產制作技藝的發(fā)展,奠定了臺灣茶葉的品質基礎。

      早年,臺灣多地因茶葉貿易而繁榮。圖為舊時臺灣婦女走出家門,協(xié)助汰除毛茶中的雜物。

      茶路即商路,安溪人以茶為舟,在商海中劈波斬浪。細數臺灣茶貿易,安溪人的身影隨處可見。姚鶴年著《臺灣的林業(yè)》記載:“今北宜公路前身,即為道光年間安溪茶販所開之茶路古道,此路由大坪林入山,沿北勢溪出頭城;另一條路由大溪越山至雙溪鄉(xiāng)大坪,經雙溪頭而出汐止”。《臺灣茶街》一書中稱:“安溪人走出‘茶路’,更走出了茶葉經營網絡世界。臺北市大同區(qū)內的百年茶行有:王有記、王瑞珍等都是來自安溪的茶商,他們憑著空手打拼,對抗洋行的外資優(yōu)勢,為臺灣發(fā)展書寫了歷史!”

      明朝時,臺灣省臺北市有一條街名叫“赤峰街”,居住的群眾都是從安溪西坪赤石聚斯樓遷移過去的,1673年,聚斯樓受強烈臺風暴雨襲擊,損壞嚴重,屋面全部翻修,維修資金依靠西坪林氏第九世臺灣臺北赤石街林朝發(fā)茶莊資助。

      清末時期,閩臺茶產業(yè)興盛,也是兩岸茶產業(yè)相互交流最密集的年代。隨之而來的,是閩臺茶文化的互通互融。臺灣的很多茶文化習俗都是由福建地區(qū)傳入。《臺灣通史》記載:“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

      臺灣民俗專家沈明達到安溪縣大坪鄉(xiāng)采集茶歌時發(fā)現(xiàn),安溪茶歌和基隆茶歌的詞曲幾乎完全一樣。據了解,烏龍茶傳入臺灣之后,安溪的茶文化習俗也相繼傳入臺灣,如茶歌、茶舞、茶藝、茶王賽等,并不斷演繹和發(fā)展。茶文化的交融,有力地推動了安臺之間的文化溝通與產業(yè)交流。

      臺灣阿里山茶園

      新時代安臺茶產業(yè)融合之路

      歷史的風云曾短暫阻隔茶香,但血脈的聯(lián)結從未斷裂。20世紀80年代,兩岸開放往來,茶葉成為一條溝通的紐帶,連接起安臺之間的地緣、親緣關系。從此,安臺兩地茶業(yè)的交流、合作便接連不斷。

      1986年,隨著臺灣大學教授吳振鐸夫婦來福建,兩岸茶界交流打開了通道。1989年,臺灣南投茶農20多人組成茶葉訪問團,首次赴安溪參觀訪問,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1997年11月,時任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率領代表團10人,前來安溪參加“海峽兩岸烏龍茶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2001年,安溪舉辦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兩岸許多民間人士前來赴會、以茶會友,兩岸茶緣由此演繹出更濃郁的鄉(xiāng)情;2010年11月,安溪舉辦首屆海峽兩岸茶機械博覽會;2010年12月,首屆閩臺茶鄉(xiāng)交流會在福建安溪舉行,兩岸茶鄉(xiāng)代表發(fā)表了《閩臺茶鄉(xiāng)共同宣言》,提出“鄉(xiāng)鎮(zhèn)聯(lián)盟”的新思路,通過多形式、高層次、寬渠道的交流合作……安溪與臺灣逐步邁向更高層面的茶文化交流。

      如今,臺灣各茶區(qū)依其生產制作環(huán)境及特性而發(fā)展出各種特色茶。圖為臺灣茶廠里正在進行萎凋程序的茶青。

      隨著兩岸交流的持續(xù)深化,一大批臺灣茶企赴安溪生產經營茶葉,臺灣的茶樹品種、制茶機械設備、經營推廣理念也隨之被帶到安溪,與當地茶產業(yè)融合互鑒。可以說,茶已成為安臺農業(yè)交流合作的重要產業(yè)。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在安投資發(fā)展的臺資茶企就有30余家。此外,安臺合作還涉及茶葉機械、茶食品、茶文化旅游等諸多領域。

      與此同時,安溪還通過茶文化學術交流、茶道茶藝切磋、好茶品鑒等活動,密切兩岸茶業(yè)界交流,推動安臺茶業(yè)的發(fā)展。據了解,安溪縣茶業(yè)發(fā)展促進會已連續(xù)十三年參與舉辦兩岸斗茶茶王爭霸賽,成就一批“兩岸茶王”明星產品;安溪與臺灣阿里山茶葉協(xié)會以茶為紐帶,構建起“產、學、研、銷”全鏈條合作體系。從茶科技研發(fā)到茶旅路線打造,從青年創(chuàng)業(yè)孵化到茶文化IP共創(chuàng),安臺茶緣正跨越三個世紀,在融合發(fā)展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如今,乘著兩岸融合發(fā)展的浩蕩春風,茶樹同根、技藝同源、文化同脈的兩岸茶人,正以茶為媒,在科技共創(chuàng)、文旅融合與青年合作等領域,譜寫新時代茶產業(yè)共生共榮的華美篇章。

      安溪與臺灣的茶緣,是地緣相近的見證,是血緣相親的印記,更是文緣相承的象征。從一片茶葉的遷徙到一條產業(yè)鏈的共生,兩岸茶人以茶為筆,共同書寫著“茶和天下”的壯麗詩篇。未來,隨著茶香通道的持續(xù)延伸,安臺茶產業(yè)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融合之花。(記者 陳和俐)

    原標題:安臺茶脈同根生 兩岸茶韻共傳承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1. 鯉城新增一主題公園!就在江南新區(qū)!
  2. 金井:“大黨委”織就平安網
  3. 看見惠安|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
  4.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xiàn)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xiàn)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huán)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huán)灣生態(tài)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huán)灣生態(tài)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視頻】龍舟競渡情牽兩岸 第二屆閩臺龍舟邀請賽開賽
    【視頻】龍舟競渡情牽兩岸 第二屆閩臺龍舟邀請賽開賽
    兒童斜視不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兒童斜視不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
    專題推薦
    世遺泉州
    世遺泉州

    挖掘泉州的鄉(xiāng)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新質生產力在泉州
    何以中國·向海泉州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以問題為導向 敞開大門搞學習教育——浙 習近平:堅持從抓作風入手推進全面從嚴治 無碼不結算!7月1日起醫(yī)保購藥須掃“追溯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交響音樂會在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促進殘疾人就業(yè)三年行 張毅恭講授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 北京市中國共產黨黨員264.0萬名,黨的基 浙江省中共黨員總數449.8萬名,基層黨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日本动漫打扑克动画片樱花动漫| 又粗又长又爽又大硬又黄| 午夜性福利视频| 小蝌蚪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激情捆绑国语对白| 国产a国产片色老头| 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三级| 浮力影院第一页| 大学生毛片a左线播放| 中文字幕第六页|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 |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一级毛片私人影院|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白嫩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区百度|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免费| 无限资源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中国毛片免费看| 日韩av一中美av一中文字慕|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午夜a一级毛片一.成| 西西大胆午夜人体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啪国产在线| 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中国特级黄一级**毛片| 日本免费www| 久草网视频在线| 欧美交换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 国产日韩在线看| 18女人腿打开无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