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劃“十四五”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工作先行。6日,全國茶產業標準化高峰論壇暨標準化工作年會在安溪縣召開。福建省茶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屆四次會議、全國茶標委烏龍茶工作組三屆會議、全國茶標委有機茶工作組一屆二次會議,以及全國茶產業標準化高峰論壇,四大會議同期舉辦。來自全國茶界的大師泰斗、頂尖專家齊聚一堂,共商茶事、共話發展,為中國茶產業標準化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能。
茶產業標準化穩步前行
近年來,我國茶葉標準化建設工作取得長足的進展。今年,由我國主導的《烏龍茶》國際標準立項;《臺式烏龍茶》《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范》2項國家標準發布,開創了海峽兩岸專家攜手研制國家標準的先河,省茶標委還聯合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制定12項團體標準。
“我國是世界茶葉標準最多的國家,基本形成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主體,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為補充,覆蓋全產業鏈的較為完善的茶葉標準化體系。”省茶標委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孫威江教授介紹,2020年,茶葉標準化工作更是穩步進行,卓有成效。
然而,在茶葉消費端里,營銷人員總在說“中國茶業標準缺失”,這話或許有失偏僻,但確實點到了中國茶產業標準化不完善的痛點。作為茶產業發展的支撐,標準化必不可少。“但當前我國茶標準體系體系不全面,技術滯后,與國際有機標準接軌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突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歸洪波認為。
“機遇與挑戰并存,完善產業鏈,遍布多領域。”面對挑戰,歸洪波給出的應對之策,就是要善茶業全產業鏈的標準化建設,貫徹落實到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加強茶葉良種推廣、加工技術等領域的標準研制,推行好用、實用、管用的高質量標準。
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作“中國茶葉標準化與有機茶”講座,細論中國茶產業標準化的前世今生、把脈發展現狀,探究高質量發展路徑,言明標準化和差異化的互通之處,重點關注茶葉質量安全隱患、標準化下有機茶的技術支撐等問題。
“要做強公共品牌、擴大國際市場、拓展深度加工,打造高效茶業。”劉仲華認為,隨著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的需求提高、檢測技術的進步,茶葉的健康和安全的屬性會被更加重視,因此,更要樹立科學的綠色防控理念,集成多種措施形成技術模式,打造綠色、生態有機茶園。
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教授級高級農藝師蘇峰,在《茶莊園標準化建設理論與實踐》主題演講中,針對發展休閑茶園帶動產業發展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茶莊園建設要依托茶葉莊園自然風貌、茶葉生產工藝、茶文化特色,突出生態游樂、茶事體驗等,按照“吃、住、學、品、游、購”等要素要求,實現一二三產整合發展。
推動安溪茶業轉型升級
一葉興,百業旺。作為本屆茶產業標準化高峰論壇東道主,安溪縣茶產業的發展路徑備受關注。峰會期間,與會人員深入云嶺茶莊園、桃源有機茶場有機茶標準化茶園參觀體驗,現場學習考察我縣龍頭茶企的發展經驗,并圍繞地方實情,謀劃安溪茶業新布局。
“作為福建茶產業的標桿縣,安溪在產業發展方面成績斐然。”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柯家耀認為安溪縣立足自身優勢,從茶園有機生產到茶葉一品一碼建設,始終堅持推進茶葉標準化建設,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中國茶業標準化的變革崛起,在引領全國茶葉健康、升級、持續發展上作出積極貢獻。
對安溪茶產業未來的發展,柯家耀以自身多年涉茶經驗,建議加大宣傳力度,借鑒以往安溪走萬里茶路的經驗,將安溪茶葉品鑒推廣到千家萬戶。此外,豐富公共品牌的內涵,提高茶葉全價綜合利用率,推行茶葉制作機械化、智能化、自動化也是做大做強安溪茶產業的有效抓手。
“持續走生態發展之路,發展一批高技能人才。”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江用文認為,近幾年,安溪通過改善生態環境,茶產業在質量、安全、品質等方面有顯著提升,接下來,應保護修復好茶人周邊的生態環境,全面提升茶產業各個環節從業人員的素質,不斷提升鐵觀音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蘇峰則全面分析安溪茶莊園建設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他告訴記者,安溪茶莊園硬件設施條件優異,但在茶莊園前期規劃、品牌文化故事上有所欠缺。他認為,通過加大投入完善旅游觀光指導牌、融入富有各自特性的茶文化故事、培養一支懂規劃懂建設的團隊等舉措,可助力安溪茶莊園乃至茶產業的二次騰飛。
“十九屆五中全會已將‘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副縣長肖印章表示,我縣將繼續發揮合力,聽取專家學者建議,結合自身經驗,積極參與標準化工作,助力茶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記者 吳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