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仙游縣啟動第一批33個“空殼村”破殼行動,目前已悉數破殼換新天。
在我國農村,集體收入很少甚至完全為零的村被稱為“空殼村”。仙游縣共有324個建制村,其中“空殼村”就有152個,占比達47%。由于沒有收入,甚至債臺高筑,一些村組織的日常運轉難以為繼。
為讓“空殼村”盡快破殼,去年初,仙游縣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和《推進“空殼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分步實施“強村行動計劃”,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努力實現“有錢辦事”“有址議事”“有人干事”“有章管事”。
一村一策 干部蹲點
為了幫助“空殼村”破殼,去年仙游縣選擇33個村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重點扶持對象,由32名縣處級負責人掛鉤聯系,按照“一村一策”的辦法,幫助理清發展思路,編制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目標,落實發展項目,采取部門幫扶、企業共建、強村幫帶、政策扶持等措施,破解發展難題。
據悉,仙游決定從2015年起連續5年,由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萬元的專項資金,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基金,扶持投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對村級集體發展特色產業的村,按每個村撥付10萬元重點扶持發展;對實現集體經濟經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勵2萬元工作經費;對村財逐年增長的村,獎勵不高于增收部分的20%作為績效補貼,原則上最高不超過3萬元。
縣里還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干部開展駐村蹲點工作,重點派向經濟薄弱村,著力幫助村里找好路子、搭好臺子,讓村級集體有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結對幫扶 以強帶弱
為幫扶鐘山鎮汾山村實現破殼,縣紀委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從村道硬化、村莊亮化等入手,協調縣直部門助力汾山村上馬5個總投資190多萬元的幫扶項目。
要致富,先修路。汾山3.5公里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完成資金拼盤,其中村自籌資金30萬元,省級補助56萬元,縣九仙溪公司和海光園藝等12家單位補助72萬元,工程如期動工。縣供電有限公司還出資4.8萬元,對4個自然村進行路燈亮化,架設了22盞路燈。如今每到傍晚時分,一盞盞路燈照亮了村莊,村民們告別了多年來摸黑走路的歷史。
據該縣組織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仙游縣實施“黨建富民強村”結對共建工程以來,探索出結對幫扶的新模式:實行部門結對幫扶,由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整合社會公共優勢資源向農村傾斜,通過“植入式服務”,落實幫扶措施和資金,協調解決發展難題;實行強村幫帶弱村,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發展較快的經濟強村,幫帶1個至3個經濟弱村,每年給予10萬元扶持資金,持續三年,通過項目共建、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式,帶動弱村一同發展;實行村企結對共建,由規模以上企業結對共建“空殼村”,每年落實幫扶資金3萬至10萬元,持續三年,采取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等方式,發動企業參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盤活資產 實現造血
仙游十公里古典工藝家具長街,溪尾村占了近2公里,是真正的黃金地段。與絕佳地理位置不相符的是,當地曾流傳著一句關于該村的鄉村俚語“腳踩黃金地,手捧乞丐碗”。不過現如今,溪尾村已成功破殼,躋身“百萬村財收入俱樂部”。
溪尾村策劃了一批效益高、見效快的項目,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對舊村部7坎店面的框架改造,實現村集體資產零突破,每年預計將有160萬元的租金收入。
創新思路盤活資產,這是第一批33個“空殼村”破殼的著力之作。
菜溪鄉積極探索“參股分紅”模式,將村集體的自有資金投入菜溪巖開發中,每年按一定比例進行分紅,進一步拓寬壯大集體經濟的渠道。目前石峰村學會投資當“股東”,將村集體自有資金中的100萬元盤活,用于菜溪巖風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建設,預計年收入15萬元左右。
仙游火車站所在地的輝煌村通過盤活碼頭、圍墾等村集體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變“包袱”為財富,變存量為增量,促使村財年可增收32.2萬元。為確保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該村還將在火車站旁投資建設一幢11層的商貿服務大廈,用于對外出租增加村財收入。
目前,仙游初步走出了一條村集體有積累、村民得實惠的發展之路。未來5年內,仙游縣將繼續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差別化發展路子,力爭到“十三五”末全面消除縣域內所有“空殼村”。(鄭志忠 游曉璐 林圣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