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6日電 據日媒報道,關于計劃建設于日本巖手、宮城兩縣北上山地的新一代加速器“國際直線對撞機(ILC)”,由日本國內研究者組成的研究小組基本決定將加速器全長由31公里縮小至20公里。
據報道,此舉可把作為最大難題的將近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13億元)的建設費削減30%到50%,有利于吸引美國與歐洲的資金盡快開工建設。但由于加速器的能量將降至一半,最初計劃的“模擬宇宙誕生后不久狀態”實驗的一部分將無法實施。
據悉,研究小組7月之后將總結縮小方案,并向各國的研究人員提出。相關人士稱“希望縮小規模盡快開工。未來也可以擴張至最初設想的規模”。
ILC裝置將兩條加速器直線排列,正負電子從兩側釋放,通過在正中央對撞來調查粒子層面的反應。力爭模擬出與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相匹敵的高能量狀態。
相關人士透露,縮小方案是將加速器兩端各縮短5公里左右,裝置全長從31公里縮短至20公里。除了可以減少貫通北上山地地下通道的建造費外,還能減少加速粒子的超電導磁石,建設費用將減少30%以上。相關人士認為通過重新調整機器開發計劃還有可能將開支減半。
報道指出,但粒子的相撞能量將降至最初計劃一半的2500億電子伏特。能夠進行其目的之一的詳細調查生成希格斯粒子的實驗,但能否檢測出在更高能量中出現的未知粒子并不確定。由于無法進行最初設想的實驗,也有擔憂認為各國研究人員對該項目建設的期待或下降。
據了解,歐洲的加速器于2012年發現賦予基本粒子質量的“希格斯粒子”,使基本粒子物理學迎來全新階段。一旦建成性能超出歐洲加速器的“國際直線對撞機(ILC)”,日本則有望在揭開宇宙誕生奧秘的研究領域成為全球的領軍者。
報道分析稱,日本巖手與宮城兩縣的北上山地是有力候選地,但近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13億元)的建設費是最大難題。國際合作伙伴歐美方面對出巨資持謹慎態度,同時日本政府也尚未決定是否引進。
研究人員中即使縮小規模也希望啟動計劃的意愿強烈,力爭以小規模起步未來逐步擴大。然而,歐美方面是否同意縮小方案尚不得而知,不排除日本不得不單獨建造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基礎科學將有助于實現巨大的技術革新。ILC計劃停滯不前的同時,日本防衛費超過5萬億日元。什么是真正有助于日本未來的投資,也值得日本國民廣泛討論。
據了解,所謂“國際直線對撞機”是將兩條加速器直線排列,使從兩側釋放的正負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在正中央對撞的巨型實驗裝置。力爭在基本粒子層面模擬出與宇宙誕生大爆炸相匹敵的高能量狀態,破解宇宙誕生之謎。
日美歐等研究人員計劃通過國際合作,在2030年前后完成建造。巖手與宮城兩縣的北上山地是有力候選地,近萬億日元的建設費成為最大難題。各國如何分攤費用尚不得而知,同時日本政府也沒有決定是否引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