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兒劉德勝不懂吃飯,要老太隔著鐵門,一口一口喂著
老人家傷心,卻沉默著
海都閩南網訊 “當當當……當當當……”每天早上8點半,洛江區萬安橋南街696號,總會傳出這樣的聲音。這是81歲的林素英老太,用湯匙敲擊鐵門,招呼患精神病的兒子劉德勝吃飯。
而在旁邊的另一間屋內,住著她的另一個兒子劉德利。兩兄弟都已50歲,患精神病28年,他們不會說話,餓了不會叫,渴了說不出,發起脾氣來,見人就打。照顧他們,是這些年來,老太太生活的全部。
老太太本有3個兒子,都患精神病,老三前些年走失了。而后,兩個女兒出嫁,也是靠打工生活,日子也不好過。去年,能給她些許依靠的丈夫病故。能終日與她相伴的,只剩下這兩個瘋兒。
這個已經駝背,步履蹣跚,矮小枯瘦的高齡老太,就這樣默默承受著,堅強地,日復一日地照顧瘋兒??墒?,還能照顧多久,她自己也不知道。
一扇鐵門 鎖瘋兒28年
提起林素英,萬安橋南街的村民都知道她很辛苦。她家住在橋南街道深處,一座老舊的兩層石頭房,每個月靠不到500多元的低保生活。
前晚8點多,村民劉阿伯帶記者來到這里。大門一開,灰白的燈光下,林素英蹣跚而來,她1米出頭,駝著身軀,裹著頭巾。話不多,見到客人只是略微笑笑。陰冷難耐的石頭房里,沒有像樣的家具,也找不到能用的電器。幾張掛滿塵埃的木桌,已是最好的,可也是祖上的遺物了。墻縫里,偶爾能感覺有風鉆進來。
瘋兒分別住在兩間“暗房”中。老大劉德勝,病情較重,發作時亂砸亂撞,連家人都打,所以上了鐵門。老二劉德利的情況稍好,房門是木制的。但為了防止他發作時打人,林素英在屋里留了一條3米來長的鐵鏈,必要時喊來村民,將兒子綁起來。
一天生活 28年辛勞的縮影
劉德勝兄弟年過半百,可頭腦卻連3歲小孩都不如。發病后,他們不再說話,不能自理,連吃飯、喝水和撒尿都不懂。照顧他們吃喝拉撒,成了這些年來,林素英生活的全部。
每天,林素英7點多就起床,清理夜壺,然后用蜂窩煤燒3瓶開水,“蜂窩煤太貴,一次多燒幾壺水,省錢”。
緊接著,一碗米下鍋,期間她給兩個兒子擦洗手臉。約八點半,早飯好了——稀飯配咸菜。
劉德利病情稍輕,林素英把他扶到飯桌邊,一勺一勺喂他吃。
而劉德勝病情嚴重,無法帶出。林素英緩緩搬來把飯端到鐵門邊,用湯匙輕輕敲幾下鐵門。聽到這聲音,劉德勝會條件反射一般,帶著木凳湊上前來,靠在鐵門上。然后,林素英隔著鐵欄桿,一勺一勺地將飯喂到兒子口中。有時,他接不到,稀飯就灑在衣襟上。這時,林素英將枯瘦的手伸進鐵門,幫他將衣服擦干凈。
三餐,老人都是這么喂著過來的,不是稀飯配菜,就是面線摻蔥花。
入夜,在女兒的幫助下,老太太給兩人想洗完澡,照顧他們早早睡下。自己也累了,早早入睡。臨睡前,她總是把夜壺放在兩個兒子的門口。半夜11點和凌晨3點鐘,她會準時起來,照顧兩個兒子大小便。
“你認識這個人嗎?”一旁的劉阿伯指著林素英。劉德勝低著頭,輕輕搖了兩下。28年來,這鐵門里的瘋兒子,從來就不認得這位日夜守候在身旁的老人,就是自己的母親。
一段辛酸 以后誰來照顧兒子
老伴在時,林素英還有個依靠。不幸的是,去年,83歲的老伴病故。
劉德勝兄弟都是初中畢業,曾在供銷社跟父親學理發,手藝深得顧客青睞。在劉阿伯印象中,兩兄弟以前很老實,從不闖禍??蓾u漸地,人們發現兄弟倆逐漸寡言少語,做事精神渙散,理發時,還幾次不小心刮傷顧客的耳朵。
1984年夏天,兩兄弟剛滿22歲,劉德勝最先發作。一次,他突然沖向海邊,要跳海尋死,把家人嚇壞了。村民追上,才將其救下。
誰知,時隔半年,劉德利也發作了,病情相似。
后來,林素英和老伴將他們送到醫院檢查,證實是精神病。沒隔多久,26歲的三兒子也精神恍惚,騎著自行車走丟了。
兒子,先后瘋了;女兒,相繼出嫁;老伴,生病走了。這輩子,林素英話不多,但每每提起往事,布滿皺紋的臉上,都不免掛滿淚花。她只是沉默,用粗糙枯瘦的雙手拭淚,是在擔心兩個瘋兒的未來?是想起了走丟的三兒?還是懷念著逝去的老伴?兩個女兒也猜不出答案。但她們知道,這一年母親開始著急了,擔心自己動不了時,誰來給這兩個瘋兒送飯吃。(本網記者 韓影 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