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
新生兒24小時內是否必須接種乙肝疫苗?
連日來,湖南、四川、廣東多地發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引發了公眾對疫苗安全性的擔憂。新華社記者就網友關注的問題和一些網絡傳言進行了采訪求證。
“偶合死亡”是逃避責任托詞?
涉事企業深圳康泰生物16日發布聲明,將“疫苗致死”事件稱為“疑似偶合死亡事件”,并稱“偶合癥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不少網民質疑,短時間內發生了多例新生兒接種疫苗后死亡的事件,使用的都是康泰生物生產的疫苗,而康泰生物單方面宣布偶合癥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有推卸責任的嫌疑。
海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科科長曾雪霞告訴記者,醫學上說的“偶合癥”是指,受接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巧合發病,發病原因與疫苗無關,“但是,這并不表示所有接種死亡在未經鑒定前都可以用‘偶合死亡’來解釋。”
判斷是否“偶合性事件”,需要由預防接種調查診斷專家組經過詳細調查后判斷。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通知表示,正在深入調查嬰兒死亡原因,進一步對藥品生產企業進行檢查,對疫苗產品質量進行檢驗。
24小時內須接種是利益驅使?
有網友認為“讓嬰兒都打乙肝疫苗是利益驅使,有人為了錢向全國新生兒設下魔鬼圈套”;但更多網友表示,凡事不能因噎廢食,現在母嬰傳播在乙肝患者中確實占相當的比例。
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表示,我國乙肝防控的難度大,但空間也大。新生兒預防乙肝,最好在出生后24小時內注射乙肝疫苗。
深圳市疾控中心免疫科主任張世英23日告訴記者,從效果看,開展疫苗接種有效地降低了深圳的乙肝發病率,從17.8%降低到了成年人7%以下,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1%以下。
是否還存在未知的不良反應?
隨著疫苗傷害事件的接連發生,不少家長對疫苗可能造成的不良反應十分關心。接種了同一批次疫苗的孩子還可能出現哪些不良反應?如何判別以便及早就醫?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接種疫苗出現不良反應盡管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哪個國家得到完全控制。出現不良反應不難發現,但是要預測哪個嬰兒會出現不良反應就很不容易。
事后應急機制是否缺位?
據悉,康泰公司產品占我國免費乙肝疫苗近60%的份額,現在每年有1000萬人份的銷售量。與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不相匹配的卻是遲緩的應急機制。
按照相關的藥品安全突發事件分級標準,最遲到12月9日,湖南出現兩起疑似疫苗致死事件后,已可構成Ⅱ級(重大)藥品安全突發事件,到17日深圳嬰兒死亡時,已構成Ⅰ級(特別重大)藥品安全突發事件。而原本構成Ⅰ級標準后就需“建立信息發布機制,及時向社會發布事件有關信息”。(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