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癥結——
產業鏈長
多頭管理
各大部門都表示已經加大了監管力度,但食品安全問題仍頻頻被曝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全國政協委員、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黃維禮說,從田間地頭、海洋江河,到市民的餐桌,經過了一條很長的產業鏈,而且各個環節由不同的部門監管,這給安全監管造成了很大困難。“產業鏈越長越容易出事!”
據了解,食品的種植、養殖由農業、漁業、林業等部門監管,而食品安全生產由質檢部門管理,流通環節由工商部門管理,而到餐飲環節又由衛生部門管理,等等。食品安全監管涉及七八個部門。
鄭奎城表示,食品安全監管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難就是部門多頭管理。“有些時候就會造成‘好管的我就管,難的我就不管’,形不成合力。”他建議,我國應加快探索建立監管新機制,讓監管體系更加明晰。
一些新工藝
增加食品安全風險
而讓有關部門最頭疼的食品問題來自于:添加劑!近幾年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很多來自那些讓食品在感官上更好的添加劑,添加劑幾乎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罪魁禍首。
“生產新工藝,食品新添加,給食品安全增加了風險”,黃維禮說道,還有一些新科技研究成果在農業、漁業生產領域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物種自然的生長規律,可能也存在一些食品安全的隱憂。
而添加添加劑、以劣代優,背后的主要驅動力,是一些企業毫無底線地牟取利益的最大化。以地溝油為例,每噸地溝油和合格食用油的價格差數千元。
企業小品種多
缺乏統一標準
“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原因,是監管不到位。”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副董事長、總裁王晶說,食品產業鏈比較低端,制度不夠完善,而在社會誠信制度未建立的情況下,企業違規成本太低。
“在食品生產領域,小企業特別多,而且品種門類繁多”,黃維禮介紹,質監系統一個縣僅配備七八個食品監管人員,卻要面對數千家小企業,安全監管是有一定困難的。
黃維禮說,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屢屢曝光,恰恰是因為這幾年質監部門有了足夠的檢測能力,使得原來未被覺察的食品安全問題擺在了大眾面前。但是,由于食品領域過于龐大,品種太多,我國食品安全的標準建設相對滯后,使得一些食品沒有獨立的標準,只能參考大門類的標準,使得食品生產門檻太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