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旅游文化街,漫天的大紅燈籠下,游人如織
橘皮帽子,黃瓜鼻,幾片葉子當胡須,浮橋巧手吳媽媽看了本報介紹的蘿卜燈后,自己動手給兒子做了一個,還做了個菠蘿燈送給朋友家的孩子,引來不少厝邊圍觀。
爸爸肩膀上才是賞燈的最佳地點
昨天上午,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特地請來泉州無骨花燈非遺傳承人蔡柄漢之女蔡聰慧阿姨親自教大伙兒做花燈,就連外國朋友也來求教,瞧這繡球花燈,做得不錯吧。
閩南網2月24日訊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這樣美妙的詩句用來形容元宵的泉州,再合適不過!昨晚,元宵燈會幾個展區一入夜便熙熙攘攘,特別是主展區新門街一時間成為花燈和人的“海洋”。
精致典雅、璀璨奪目,花燈師傅們的一件件杰作是不是讓你有點眼花繚亂了呢?數百盞花燈中,哪一盞是你心中的最愛,哪一盞又堪稱經典?
昨日,本報邀請泉州市文聯副主席、泉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陳瑞統漫步泉州花燈主展區,并跟隨花燈評委團逛燈會,教大家熱鬧賞燈看門道。
線上線下賞花燈流光溢彩鬧元宵
“哇,那個很特別,顏色應用得很大膽呀!”
“不錯,不錯,很清新,卻又不失喜慶!”
在新門街上,遠遠看見一盞藍色的刻紙花燈,大家就都興奮起來了。這盞“青花彩虹燈”出自泉州花燈傳承人許謙慎之手,不僅刻工精湛,更采用青花元素,花紋和圖案以藍色為主色調,搭配以紅瓔珞,在花燈海洋中顯得格外清新。就連花燈里透出的光,也十分出彩,像璀璨的星芒,又像彩虹。其實,這盞花燈里放的只是普通光源,因為燈身采用透明塑膠板壓花材料,使光產生折射,便產生了這樣的效果!
而微博上,也有不少網友在進行賞燈直播。我們留意了一下,深受網友喜愛的多是造型花燈,比如很萌的小小惠安女,栩栩如生的拍胸舞,還有金蛇鬧元宵等。
提前一天做功課
專家教你看門道
為了教大家品評花燈,陳瑞統老師特意提前一晚備課,昨日邊逛花燈邊為大家講起泉州花燈的歷史淵源、花燈種類和工藝等。
燈會里,有許多盞李堯寶刻紙花燈,光線通過刻紙折射出來,特別流光溢彩。陳瑞統說,刻紙花燈,是個特別精細的活兒。“你看,這盞刻紙花燈,顏色就搭配得特別棒,色澤明艷,層次感分明,一個畫面中顏色又有多種變化,勻稱自然,藝術美感強。”
現場還有不少子母燈。陳瑞統說,這是針刺無骨花燈,也是泉州花燈的一大特色,這種花燈“眾星拱月”,結構、比例搭配得好,精致小巧美麗。
彩扎藝人陳天恩的作品龍形燈,也廣受陳瑞統的好評。細看這座龍形花燈,體態神似,鱗片還是立體的,有動態感,仿佛騰空欲起。
陳瑞統說,泉州花燈工藝師技藝精湛,聞名于海內外,花燈品種多,因燈會設在新門街,多以掛燈為主,如果能將燈會放在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筑中,相信會更富有藝術風情。
今年花燈狀元榜
明日就能見分曉
與往年一樣,今年元宵燈會依然會評選出“最佳花燈”和“優秀花燈”各15名,結果明日就能揭曉。
要在數百盞花燈中挑出最拔尖兒的,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昨天一早,評選從后城分展區開始,到錦繡莊文化園,最后來到新門街主展區。
擔任評委的是泉州花燈鑒賞專家朱星火老師,他曾多次帶領泉州花燈赴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展出,并為外國友人講解花燈。“每一種類型的花燈,都因為創作者的傳統知識和現代意識而千變萬化,考驗的不僅是制作技藝,還有創意!”
除了“青花彩虹燈”外,評委還推薦了其他不少精美花燈,比如雙亭電轉燈,雙亭聳立像極了泉州古城的剪影;料絲繡球燈,工藝精湛,玲瓏嬌巧;還有這盞“古韻雅音”,花瓶造型的無骨花燈上,刻著南音女子,別有泉州味道……
□文明賞燈
高興過元宵 莫忘講文明
今年燈展里設置了一些大型座燈,可是大家可別忘了文明賞燈。比如新門街南音梨園廣場上,常有父母抱著小孩進入座燈內拍照。里面可能設置有電纜,具有一定危險性。同時這也會影響別人欣賞花燈,是不文明的觀燈行為。
此外,燈會主展區新門街周邊,有賣玩具花燈、頭箍、面具和各種小吃的小攤點,生意火爆。但不少游客將吃完烤肉串剩下的竹簽、一次性杯子、包裝玩具的塑料袋等扔得到處都是。在這里提醒一下廣大市民,如果您今晚外出賞花燈,可別不顧“形象”隨處丟垃圾,把元宵的美好景致給破壞了。如果人人都能自覺保護環境,把垃圾丟到垃圾桶,今年的元宵燈會一定會因您的一舉一動而更美。
□花燈講古
明朝杭州燈會掛著泉州花燈
古時候手工業發達,能工巧匠也多。元宵期間,政府一紙公告,各家各戶便拿出看家本領制作花燈,元宵當晚便會出現“千門燈火夜似晝”的盛況。人們還會把制作得比較漂亮的花燈送給親友,還有觀燈、求燈的習俗。
專家考證,在明朝時浙江杭州燈會上,也懸掛過一些泉州工匠精制的花燈呢!陳瑞統老師認為,以前車馬出行不便,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將做好的花燈行銷各地,而是泉州工匠直接到杭州扎燈。不過現在,泉州花燈不僅行銷全國,還有不少制燈師傅應邀到東南亞、港澳臺地區制作花燈呢。連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都曾舉辦過泉州花燈展。(N本報記者 吳月芳 陳麗娟 李秋云 張帆 田米 陳曉婷 謝明飛 陳建輝 通訊員 吳志軍 實習生 康玉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