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文化城
近年來,沙縣將沙縣小吃產業發展融入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去,堅持以人為本,以從業人員素養提升促城市文明、市民文明為著力點,大力實施“三項工程”,加快沙縣小吃產業升級,打響沙縣小吃品牌,不斷提高群眾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數,加快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沙縣科學發展,助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實施素養提升工程,人員禮儀培訓促文明養成。沙縣依托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將文明禮儀培訓作為小吃培訓必修課,邀請專業禮儀培訓師,圍繞服務態度、文明禮貌、儀容儀表等方面進行了授課,并編制成教材,實現禮儀培訓有章可循,做到了從業技能與文明素養融合培訓,有效提高小吃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
實施品牌打造工程,行業誠信教育樹道德標桿。著眼打造沙縣小吃品牌,實行“一城一鄉一組織”,每個鄉鎮確立一個城市,組建一支管理隊伍,加強沙縣小吃行業規范管理。注冊沙縣小吃商標,制定沙縣小吃行業誠信公約,加強行業自律,樹立“誠信為本,以客為尊”的理念,并由沙縣小吃同業公會負責對誠信公約的執行和督查,發現問題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式責令整改,不整改的記入誠信檔案,及時向相關職能部門報告,并在媒體公示。同時,建立沙縣小吃配料電子監管平臺實施網絡監管,做到食品可溯源、可監管,切實保障小吃食品從生產、加工到餐桌的質量安全。
實施解憂放心工程,多項管理機制破留守難題。針對全縣近6000名兒童留守問題,通過構建一套以黨委、政府為主導、各級各單位緊密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123”管理模式,編織一張無縫關愛責任網,搭建未成年人成長平臺和成才平臺,實現不讓一個未成人失學、失德、失智的目標。通過開展“情暖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招募教育系統1000多名黨員教師和800多名社會人士作為愛心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
沙縣小吃產業切實解決了沙縣城鄉居民就業增收問題,2015年沙縣農民人均收入達14524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農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開始追求更好的居住、教育和醫療環境,逐步由農村向中心集鎮及城區集聚。截至2015年,沙縣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展到30.7平方公里,比2010年擴大6.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時,部分小吃業主返鄉建房,促進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和新村建設。
沙縣小吃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敢闖、能創的強人能人,也為村級組織提供了一批后備干部資源。通過實施“歸雁”工程,積極引導能人回村任職、強人繼續留任,鼓勵經營能手和管理能人回村參選村“兩委”,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