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幫教 重塑人生
社區矯正人員是一個特殊群體,與普通群眾相比,他們要時刻接受監管和教育;對比在監服刑人員,他們雖沒有高墻鐵網的束縛,卻因身份問題承受外界的壓力。如何讓社區矯正人員安心改造并融入社會?近年來,三明市司法局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不同情況,為他們量身訂制矯正計劃,探索出了以心理矯治扶助、公益勞動教育、創業就業支持為內容的“精準幫扶”模式,使教育矯正和幫教扶助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永安市社區矯正人員在矯正基地勞動
心理矯治 打開心墻
近日,三明市司法局和三明市婦聯聯合開展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心理知識講座活動。在講座上,工作人員從關注身心健康、加強道德修養以及學會控制情緒等方面講解,鼓勵女性社區服刑人員努力做一個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人。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更脆弱。對女性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減少她們的對立消極情緒,幫助她們正確認識自身和社會,形成良好心態,提高調適能力。”三明市司法局工作人員介紹。
近年來,該局成立了社區矯正領導小組,強化落實工作責任,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出臺《三明市社區矯正銜接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關于建立社區矯正與法律援助工作對接機制的意見》等制度,進一步提高社區矯正工作規范化水平。同時,加強社區矯正小組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社區矯正人員教育改造質量,促使矯正對象順利回歸和融入社會。
“心理輔導對我有很大的好處,通過老師們的輔導,很多別扭的情緒也可以釋然。”社區服刑人員呂某表示,心理講座活動的開展,對在矯人員心態調整,順利回歸社會起到積極作用。
公益勞動 擴展平臺
“社區服務讓我能通過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看著自己打掃干凈的地方,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9月12日,社區服刑人員李某在泰寧縣杉城司法所工作人員的組織下,參加城區環境衛生清掃工作。
今年以來,三明市各基層司法所共組織開展“創城”社區服務165次,參加社區服刑人員1579人,有效地幫助社區服刑人員在勞動中收獲教育,重塑自我。而在強化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為創建文明城市添一份力量。
而為解決公益勞動分散、零星,不便管理的問題,永安市司法局協調有關部門,建立了永安市社區矯正公益勞動和安置幫教臨時性安置基地,有組織、有計劃地將全市的社區服刑人員集中到該基地參加勞動,并將公益勞動產生的經濟效益組建公益基金,用于扶困濟貧、捐資助學和幫扶有特殊困難的社區服刑人員,增強社區服刑人員對勞動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改造的自覺性。
“通過這種勞動,將社區服刑人員因犯罪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轉變為其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正能量,以此來促進社區矯正工作質量的提升。”永安市司法局社矯科科長陳寅堅如是說。
“1+8模式” 夢想續航
沙縣富口鎮社區服刑人員雷某,2008年8月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2012年9月裁定假釋出獄接受社區矯正。在監獄呆久了的雷某身無分文,生存問題迫在眉睫。
隨后,富口司法所工作人員向雷某介紹特殊人員“1+8”創業模式的有關政策,即“1個創業者+政府推動、政策助推、典型帶動、部門支持、資金保證、市場開發、專家指導、后勤保障”等8個支撐促創業者創業成功,不僅幫助雷某再就業,而且還有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真的要謝謝司法所的工作人員,給我找了這么好的就業機會!”雷某告訴記者,他參加了創業培訓,并向農村信用社申請貼息貸款5萬元,加上多方籌集的資金,利用他原來對建筑行業的熟悉和自身技術,承包了沙縣飛機場的擋墻建設工程,賺到了第一桶金。
據悉,為使特殊人員“1+8”模式創業得到持續地健康發展,沙縣司法局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沙縣特殊人員“1+8” 模式創業的實施方案》文件,支持符合條件并有意愿的特殊人員參加“1+8”模式創業,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從現行小吃行業有效拓展到其他各行各業,力爭形成一整套具有沙縣特色的特殊人員管控幫扶機制。自實施“1+8”模式以來,全縣976名特殊人員中,已有921名成功創業、就業,參加過“1+8”模式創業的特殊人員重新犯罪為零。
“社區矯正人員不是‘壞人’,只是有缺點,我們應以‘娘家人’的態度幫助他們。”三明市司法局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把社區矯正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進一步落實“精準幫扶”式矯正工作,化被動為主動,讓矯正人員重新回歸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記者 黃麗青 通訊員 鄭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