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與榮耀。
要撐起一座城市文化新高度,就要主動扛起文化大旗!新學期、新氣象,三明學院動作頻頻:學校圖書館試點向社會線上線下開放,教育與音樂學院堅持開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動,藝術設計學院承擔起市非遺博物館非遺工藝品設計任務……
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是三明全市的一項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三明學院有高校特殊的人才資源和文化優(yōu)勢,更要積極參與創(chuàng)建全過程。
因為,文化時時刻刻都在滋養(yǎng)和熏陶著大學生。
校訓寫就大文化
文化不僅需要傳承,而且需要創(chuàng)新。
要扛起文化大旗,理所當然要讓學校的文化味更加濃墨重彩。校訓,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所系,更是一所高校的文化之本。不僅是在美麗而優(yōu)雅的校園里,而且是在學子奮斗和拼搏的征程之中,校訓其神其魂無處不在。
“明德、明理、明志!”明德致善、明理致用、明志致遠,既符合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需要,又反映三明地方歷史文化特色,更勉勵成長成才擔當奉獻。新校訓雖然剛剛新鮮出爐,但是對于三明學院師生員工來說,已經(jīng)是朗朗上口、津津樂道了。
三明學院的校史展覽館就設在圖書館里。學校的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陳寶琛創(chuàng)辦的全閩師范學堂,而校圖書館的藏書居然還可以一直向前追溯到1680年。圖書館不能僅僅是藏著“寶貝”,更要幫助全社會打開文化寶藏。今年的學校圖書館月,即將上演華麗轉身,成為首屆大學生閱讀節(jié)。
隨著37路、39路公交車的相繼開通,三明學院和三明城市中心的時空距離在不斷縮短。校圖書館和市圖書館一起聯(lián)辦閱讀辯論大賽,只是三明學院“服務三明、融入三明”的一個縮影。校長助理王宗箎說,建設有特色高水平應用技術型本科大學,迫切要求三明學院和三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方方面面進
行全面對接。
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研究所,我省高校首個的三明學院書法研究所,承接組建的三明市文化創(chuàng)意與設計公共服務平臺……一次又一次重寫了三明文化的高度。
而福建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之———低碳經(jīng)濟研究中心和福建省高校創(chuàng)新基地在三明學院的設立,讓更多的人文社科力量在這里聚集。鄧享璋教授,前年完成了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今年又再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作為國家文化搶救工程項目,他在方言研究上“打開另一扇窗戶”,為我國第二次全國性的方言普查貢獻力量……
哪里都是音樂廳
新校訓不能僅是說說而已,更需要一所高校的學子去踐行。
教育與音樂學院院長伍榮生,看中的是其中的“提質”。
學校轉型發(fā)展,打通了學習和實踐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藝術品位的提高也就成了順其自然的事。
今年,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合唱活動,在120多個節(jié)目中,三明學院獲得了一等獎。
音樂不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立人。對于藝術實踐和文化共享,他有十分深切的感受。20年前,市里的第一場群眾廣場文化活動演出總監(jiān),就是他。今年國慶前夕,三明市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暨第20屆“文化惠民·幸福三明”群眾廣場文化活動,三明學院為廣大市民獻上了一場文藝盛宴。巧的是,這次專場活動,學校又交給了他所在的二級學院負責。
“讓更多的高雅文化走進群眾,送更多的優(yōu)秀文化下鄉(xiāng),對我們是加強學生藝術實踐的機會。”伍榮生喜歡這樣的雙贏,而這也是他見證20年來群眾廣場文化活動的心得。2014年,他們開始打造教育與音樂學院自己的新年音樂會。眼下,他們正著手準備第三屆新年音樂會。
從一次又一次的音樂年會和畢業(yè)匯演之中,他們遴選出了一個又一個好作品。好作品,不能束之高閣自己道好,而是要和群眾分享大家說妙。那就試試送“戲”下鄉(xiāng)!他們的想法和基層的要求不謀而合。2014年底,他們把新年音樂會送到了泰寧,獲得了滿堂彩。
政府買單,訂單式的“半臺戲”服務,是他們和掛鉤的建寧縣達成的共識。縣里謀劃著買一臺演出車,幫助他們的團隊走進遠方的一處處山村,傳唱他們?yōu)榭h里創(chuàng)作的《閩江源之歌》《荷花吟》《美麗蓮鄉(xiāng)》……而縣里也專門為他們設立了閩江源文化創(chuàng)作基地。
從2013年林博會起,他們和三明歌舞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參與了大量的文化惠民系列活動。通過市內的橫向項目合作,開闊了師生們的眼界。而和市音協(xié)一起承辦活動,吸引頂尖的音樂人物走進三明學院,更是讓三明的音樂盛典在這里成就。
社會才是大舞臺
“不能關門辦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羅奮濤說。在參與和服務之中,老師和學生都獲得了自信,老師覺得教學有成果,學生學習專業(yè)更加積極。
最近,“喬丹杯”第10屆中國運動裝備設計大賽初評,他們有3個設計作品進入20強,并且名列前三名。而2015年第四屆國際(永安)竹具設計大賽近在咫尺,學生們也躍躍欲試。家門口的鍛煉機會,當然更加不能放過,而校縣合作的方式也應該多種多樣。
今年第一次參加竹具設計大賽,三明學院就獲得了優(yōu)秀組織獎,有5件作品拿到了優(yōu)秀獎。旗下的藝術設計學院,更是一舉拿出了86件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參賽。
市非遺博物館非遺工藝品設計任務繁重,是檢驗“藝術設計”國家特色專業(yè)建設成效最好的試金石。藝術設計學院當仁不讓,完成了“永安大腔戲”臉譜、“泰寧梅林戲”絹人制作以及“泰寧儺舞面具”設計作品,并且已經(jīng)有作品陳列在市非遺博物館。
大田屏山鄉(xiāng)文化創(chuàng)意項目、清流賴坊鄉(xiāng)創(chuàng)意設計項目、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招貼畫,一個又一個顯露出了學生的功力。三明茶產業(yè)蓬勃發(fā)展,他們精心推出的茶葉包裝設計,拿到了國家外觀設計專利,在茶文化的開拓之中,平添了一抹綠色……
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文博會,已經(jīng)成為服務我省公共文化發(fā)展的盛會。在去年的文博會上,三明學院選送的作品入圍工業(yè)設計類16件,入圍視頻類4件,入選中華工藝精品展2件,成為入圍高校綜合展區(qū)作品最多的高校。
在文博會、林博會等時尚舞臺上,信息工程學院的數(shù)字媒體技術,讓文化插上了技術的翅膀,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巖手機APP,也已經(jīng)成型……
突出科研服務、突出項目合作、突出資源整合,三明學院正在發(fā)揮人才的優(yōu)勢、專業(yè)的力量和獨特的作用,為創(chuàng)建工作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記者 李順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