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時間是8月7日(星期四)13時51分。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說,就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立秋只是進入名義上的秋天,氣象學以連續5天的日平均氣溫降到22攝氏度以下作為秋季開始,按這個標準,我國很少有地方會在立秋時馬上進入真正的秋季。
一候涼風至
“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此時的風已經不是暑天的熱風,天氣也開始呈現轉涼的趨勢了。
二候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說,就是早晨大地已經開始有了霧氣。
三候寒蟬鳴
寒蟬開始鳴叫,說明天氣真的開始變冷了,寒蟬之于秋天,就猶如布谷鳥之于夏天,都是一種信號。
立秋民俗
今日立秋,傳統上認為這個節氣是秋季的開始。這一時期,隨著農作物成熟,在湖南、江西、安徽的一些農村進入“曬秋”時節,大批農作物被擺放在房前屋后,形成一道風景線。在飲食上,民間講究“啃秋”“貼秋膘”。
曬秋
“來看看糧食作物的大型浴光現場。”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曬秋”的秋不僅僅是秋天,更代表一種豐收的喜悅,老百姓會利用房前屋后的平臺、房頂等空地,曬一曬收獲的農作物,糧食曬得越多,說明收成越好,而把糧食風干后,冬天才不會發霉變質,是老一輩多年的經驗心得,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貼秋膘
“愛吃肉的人,終于有了天經地義的理由。”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夏天的人,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食欲乘勢大增,想吃點好的,彌補夏天的虧空。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謂“以肉貼膘”。
啃秋
“留給西瓜的時間不多了。”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每逢立秋,人們會買西瓜回家,眾人圍在一起品嘗。據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那時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使整個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立秋養生
立秋之后,暑去涼來,但炎夏酷熱仍未消,天氣逐漸轉向干熱,早晚涼爽,白天悶熱。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消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變化。這份立秋養生指南請收好>>>
潤肺柔肝
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干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另外,肺盛之時易影響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氣血,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養陰清燥
秋燥癥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癥狀。
防治感冒
立秋后,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繁感冒。專家提醒,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盡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調養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
適量運動
立秋后,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于劇烈。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于劇烈。
整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網科普、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