綺春園清夏齋流杯亭基座和導流石槽、雕工精致細膩的雕花石桌、西洋石構件……今天(10月18日)上午,記者在圓明園內(nèi)看到,37件重要石質(zhì)文物加裝了玻璃保護罩亮相在游客面前。
據(jù)悉,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自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回歸的37件重要石質(zhì)文物,并將作為常設展免費對游人開放。同時,32件文物的3D掃描視頻將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微信公眾號上同步上線,市民們可以直接在網(wǎng)上鑒賞這些石質(zhì)文物。
回歸 37件石質(zhì)文物齊亮相
今天是圓明園罹難158周年紀念日,記者了解到,從2016年起,每年的10月18日是圓明園遺址公園免費開放日,希望更多的人來到圓明園,走近遺址,悼念圓明園遠逝的輝煌,銘記歷史。
今天上午,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在圓明園天心水面正式開展。作為圓明園遺址公園開放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自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回歸的37件重要石質(zhì)文物,并將作為常設展免費對游人開放。
記者注意到,展區(qū)中央的“綺春園清夏齋流杯亭基座和導流石槽”最為引人注目,該組構件原為綺春園寄情咸暢亭內(nèi)流杯渠基座,由九石構成,為模仿河溪的蜿蜒曲折,在石座上鑿出曲折的小水槽,整體形如獸面圖案,取“曲水流觴”之意境。據(jù)了解,圓明園罹難后,該組構件流落至北京大學園內(nèi),1981年北京大學將其歸還。
展區(qū)內(nèi)另一件精美文物便是“柳浪聞鶯”坊楣,坊楣一面刻乾隆御題“柳浪聞鶯”四字,另一面刻有乾隆御筆“柳浪聞鶯”詩一首:“十景西湖名早傳,御園柳浪亦稱旃。栗留嘰囀無端聽,訝似清波門那邊”。記者看到,不少游客拿起手機或相機,同珍貴的文物合影留念。
據(jù)了解,其中32件文物的3D掃描視頻將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微信公眾號上同步上線,市民們可以直接在網(wǎng)上鑒賞這些石質(zhì)文物。
保護 文物加裝玻璃保護罩
記者了解到,除天心水面以外,圓明園展覽館、西洋樓遺址區(qū)內(nèi)還展示有一對石魚、5塊觀水法石屏和兩件方塔形石構件、一組諧奇趣噴水池等回歸的流散文物。
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又從一畝園、樹村、功德寺等拆遷區(qū)回收磚、石文物8萬余件,還收到熱心市民捐贈的帶有“圓明園”戳記的城磚,在圓明園西部景區(qū)形成壯觀的“文物長城”。
今年4月,從民盟中央回歸的兩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松巖”詩石刻將請專家進行修復,兩件文物的復制品在天心水面展出。
據(jù)介紹,此次展出的文物,包括2件二級文物和6件三級文物。為確保文物安全,每件文物外均加裝了玻璃保護罩。這些飽經(jīng)滄桑的文物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和屈辱,同時也凝聚了中華兒女深厚凝重的情感。
推進 加強流散文物回歸和保護
1860年10月,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劫掠、焚毀,其珍貴的文化收藏就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流散于世界各地。而文物作為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也是后人傳承文明、繼往開來的文化淵源。
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圓明園并積極地參與圓明園的文物保護,提供線索、送回文物,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同時,圓明園管理處公布了010-62543673,希望廣大公眾提供更多圓明園流散文物的線索,對文物保護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表示,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和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圓明園管理處也將繼續(xù)腳踏實地的推進文物回歸、促進文物保護和利用、努力完善文物保護與展示工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記者 武玉姍)